[发明专利]一种强效的芯片散热器在审
申请号: | 202011401051.7 | 申请日: | 2020-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3088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9 |
发明(设计)人: | 陈圆圆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圆圆 |
主分类号: | H01L23/467 | 分类号: | H01L23/467;H01L23/367 |
代理公司: | 合肥兆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61 | 代理人: | 陈龙勇 |
地址: | 2311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强效 芯片 散热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强效的芯片散热器,包括: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芯片、散热片组、支撑架;一对第一导热管,设置在第二固定板的底部,一对第一导热管均包括第一水平部,第一水平部的右端相切连接有第一弧形部,第一弧形部的另一端相切连接有第二水平部;一对第二导热管,设置在第二固定板的底部,一对第二导热管均包括第三水平部,第三水平部的左端相切连接有第二弧形部,第二弧形部的另一端相切连接有第四水平部;风扇,固定连接在支撑架的内壁上,一对第二导热管、一对第一导热管将芯片底部的热量传导至散热片组上,启动风扇,外界冷空气在散热片组之间流通,带走散热片组上的热量,从而实现对芯片快速降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芯片散热器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强效的芯片散热器。
背景技术
自半导体器件问世以来,芯片的集成度越来越高,单位面积上集成的电子元器件越多,芯片级的热流密度已经高达300W/cm2,而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的结温应低于100℃,如此高的热流密度如果没有强效的散热方法,必将严重影响芯片的和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因此芯片的散热显得格外重要。
申请号为CN201510338846.0的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芯片散热器,包括:导热体,散热体,散热片,所述导热件包括第一导热件及与所述第一导热件连接的第二导热件,所述第一导热件用于与芯片接触;所述散热体设有容置腔,所述容置腔内填充有散热液体,所述导热体与所述容置腔密封连接,所述第二导热件容置于所述容置腔内,且至少部分插设于所述散热液体;所述散热片设置于所述散热体。上述芯片散热器,散热体内设有容置腔,第二导热体至少部分插设于散热液体内,利用液体的流动性,电子元件产生的热量通过导热体迅速被散热液体吸收,并通过容置腔的内壁分散到散热体上,再通过散热片以对流、辐射、传导等散热方式将热量散至空气中,有利于热量的快速传输及分散,提高了芯片散热器的散热性能。
上述实用新型单纯采用散热体和散热液进行散热,效果有限,传统芯片散热器一般采用单个冷却方式进行散热,散热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强效的芯片散热器,旨在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强效的芯片散热器,由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芯片、散热片组、一对第一导热管、一对第二导热管、支撑架以及风扇组成。
其中的,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侧壁上焊接有两对耳板,通过对两对耳板的设计,方便将第一固定板固定在第二固定板的上方。
其中的,第二固定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板的正下方,所述第二固定板与第一固定板相互平行设置,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之间存在间隙,能够保持芯片上方空气的流通,加速对芯片的散热效率。
其中的,芯片设置在所述第二固定板的上表面上。
其中的,一对第一导热管设置在所述第二固定板的底部,所述一对第一导热管均包括第一水平部,所述第一水平部的右端相切连接有第一弧形部,所述第一弧形部的另一端相切连接有第二水平部,一对第一导热管有很好的热传递性能,能够迅速的将芯片上的热量传导至散热片组上。
其中的,一对第二导热管,设置在所述第二固定板的底部,所述一对第二导热管均包括第三水平部,所述第三水平部的左端相切连接有第二弧形部,所述第二弧形部的另一端相切连接有第四水平部,一对第二导热管、一对第一导热管与芯片之间填充有导热硅脂,使一对第二导热管、一对第一导热管与芯片之间无缝衔接,加速一对第二导热管、一对第一导热管热传导效率。
其中的,散热片组卡接在所述第二固定板的底部,通过对散热片组的设计,增加了散热面积,外界冷空气在散热片组之间流通,带走散热片组上的热量,从而实现对芯片快速降温。
其中的,传统芯片散热器一般采用单个冷却方式进行散热,散热效率较低,因此,在散热片组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架,支撑架用于安装风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圆圆,未经陈圆圆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0105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