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热稳定性、焊接性和耐蚀性的铝-镁合金板材及其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2011402548.0 | 申请日: | 2020-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5351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6 |
发明(设计)人: | 吴浩;赵丕植;郑志凯;任思蒙;李书磊;王苗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铝材料应用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21/06 | 分类号: | C22C21/06;C22F1/047 |
代理公司: |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专利中心 11028 | 代理人: | 范威 |
地址: | 102209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热 稳定性 焊接 耐蚀性 镁合金 板材 及其 用途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热稳定性、焊接性和耐蚀性的铝‑镁合金板材,该合金板材厚度为1.0~4.0mm,组分及其重量百分比为:Mg 4.0%~4.9%、Zr 0.05%~0.12%、Er 0.05%~0.26%、Zn 0.01%~0.15%、不可避免杂质<0.5%、余量为Al。本发明的合金板材形变组织具有较高热稳定性,完全再结晶温度高达325~500℃以上;同时具备较优异焊接性能和耐晶间腐蚀性能,其中FSW焊接(搅拌摩擦焊)>85%,焊接接头耐晶间腐蚀1级以上、MIG焊接(熔化极惰性气体保护焊)>75%,焊接接头耐晶间腐蚀2级以上。本发明Al‑Mg合金板材综合性能突出,强度高、耐蚀性好、焊接性优,可用于海洋工程、舰船制造等领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有色金属铝合金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热稳定性、焊接性和耐蚀性的铝-镁合金板材及其用途。
背景技术
Al-Mg合金密度小、耐蚀性、焊接性相对较优异,常用于海洋工程等领域,特别在腐蚀环境恶劣的船舶结构材料上应用尤为突出,包括大型船舶上层建筑、甲板、壁板,小型全铝舰艇,以及油箱、液化石油气船(LNG)储罐等等。
Al-Mg合金船用板材由于要求合金强度高,具有优异的耐腐蚀性和良好的焊接性。合金板材的使用厚度一般是由船舶规格、结构和部位等决定,从船体轻量化等角度考虑,一般采用薄板,结合其服役环境及在服役时间内板材的腐蚀深度,通常使用的Al-Mg合金板材采用1.6mm以上。同时船舶建造主要以焊接为主,如“欧洲野牛”登陆舰的船体由Al-Mg合金整体焊接而成,其焊接主要采用TIG焊或MIG焊。再如大型液化石油气船(LNG)储罐,主要以焊接制造为主,对材料的耐蚀性、焊接性以及稳定性具有较高要求。因此Al-Mg合金,尤其是板材,在海洋工程、舰船等领域的应用,对合金的综合性能,尤其是高强度、优异耐蚀性和良好可焊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Al-Mg合金板材主要强化方式为形变强化和固溶强化,对于中高Mg合金,其冷轧态强度并不稳定,在室温长期使用会发生软化,需通过稳定化退火稳定性能,但合金的形变强化会随退火温度升高发生回复或再结晶而逐渐损失。传统的Al-Mg合金冷轧板材热稳定性相对较差,发生完全再结晶温度约300℃,合金形变强化贡献完全散失。因此,对Al-Mg合金来说,其形变组织的热稳定性也是非常重要的性能指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开发一种兼高热稳定性、焊接性和耐蚀性的Al-Mg合金板材,该合金板材形变组织热稳定性能突出,能够保证较高的强度,同时具备优异耐蚀性能和良好的焊接性能。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高热稳定性、焊接性和耐蚀性的铝-镁合金板材,其特征在于,所述合金板材的组分及其重量百分比为:Mg 4.0%~4.9%、Zr 0.05%~0.12%、Er 0.05%~0.26%、Zn0.01%~0.15%、不可避免杂质<0.5%、余量为Al。
根据上述的高热稳定性、焊接性和耐蚀性的铝-镁合金板材,其特征在于,所述合金板材的组分及其重量百分比为:Mg 4.2%~4.7%、Zr 0.07%~0.1%、Er 0.15%~0.25%、Zn 0.05%~0.1%、不可避免杂质<0.5%、余量为Al。
根据上述的高热稳定性、焊接性和耐蚀性的铝-镁合金板材,其特征在于,所述合金板材的厚度为1.0mm~4.0mm,所述合金板材是冷轧态、O态或稳定化态板材。
根据上述的高热稳定性、焊接性和耐蚀性的铝-镁合金板材,其特征在于,所述合金板材的完全再结晶温度为325℃~500℃。
根据上述的高热稳定性、焊接性和耐蚀性的铝-镁合金板材,其特征在于,所述合金板材的完全再结晶温度为450℃~5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铝材料应用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铝材料应用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0254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