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设有双头天线的卫星报警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1407077.2 | 申请日: | 2020-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2325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6 |
发明(设计)人: | 袁日;王志刚;曹振宇;黄鹏;夏中亚;肖青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0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4W4/38 | 分类号: | H04W4/38;H04W52/02;H04W84/06;G08B25/08;H01Q1/22;H04B7/185 |
代理公司: | 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11120 | 代理人: | 温子云;付雷杰 |
地址: | 443003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设有 天线 卫星 报警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设有双头天线的卫星报警装置,其包括机械模块、电池模块、控制模块、传感器模块、卫星通讯模块;其中,机械模块将电池模块、控制模块、传感器模块、卫星通讯模块进行封装,其内部水密耐压,在其两端均设置一个天线体的安装接口;电池模块为控制模块、传感器模块、卫星通讯模块等模块提供电源;控制模块根据内置程序的工作时序来控制传感器模块、卫星通讯模块的工作状态;传感器模块测量海水的深度参数并反馈给控制模块;卫星通讯模块获取卫星报警装置位置信息及向接收设备发送位置信息。通过在圆筒形机械壳体两端各装配有一个卫星天线,两个卫星天线总有一个会突出水面,实现准确可靠的定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卫星通讯的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设有双头天线的卫星报警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发展海洋相关的产品,越来越多的军用或民用的海洋装备需要在海洋中或宽阔的湖面上进行试验,由于海洋面积大,在试验过程中确定海洋装备的位置难度巨大,依靠肉眼无法快速有效确定目标位置,因此需要一种装置能够自动发出位置信号且能与岸上或船上设备进行通信,在岸上或船上就可以快速有效的确定该装置位置及状态。而卫星报警装置正是实现该功能的一种装置,它可以搭载在需进行试验的海洋装备上,现有的卫星报警装置主要由机械外壳、电池模块、控制模块、北斗卫星通讯模块、卫星天线、深度传感器等组成,它可以通过自身的控制模块读取深度传感器的值判断装置是否已浮出水面,当判断装置已出水,然后可通过自身的北斗卫星通讯模块与北斗卫星通讯,这样就可以实现对海洋装备的定位。该装置已应用于我国海洋军事及民用装备(如波浪能滑翔器、水下滑翔机、浮标、潜标、垂直剖面仪等)。
现有的卫星报警装置是单端装有卫星天线,大部分海洋装备的外形结构是圆筒形,根据质浮心的控制,正常情况下能保证固定的一端浮在水面上,因此将卫星报警装置安装在固定的方向,保持卫星报警装置装有卫星天线的一端朝上突出水面,卫星报警装置即可以正常工作,实现定位。然而有时海洋装备在水面上的姿态受海浪及风力的影响出现变动,导致卫星报警装置上的卫星天线被淹没在水下,进而卫星报警装置的卫星天线无法正常工作,失去定位功能。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设有双头卫星天线的卫星报警装置,以解决现有的单端装有卫星天线的卫星报警装置存在的容易受海浪及风力影响导致无法定位或定位不准确的技术问题。
一种设有双头天线的卫星报警装置,其包括机械模块、电池模块、控制模块、传感器模块、卫星通讯模块;其中,机械模块将电池模块、控制模块、传感器模块、卫星通讯模块进行封装,其内部水密耐压,在其两端均设置一个天线体的安装接口;电池模块为控制模块、传感器模块、卫星通讯模块等模块提供电源;控制模块根据内置程序的工作时序来控制传感器模块、卫星通讯模块的工作状态;传感器模块测量海水的深度参数并反馈给控制模块;卫星通讯模块获取卫星报警装置位置信息及向接收设备发送位置信息。
进一步的,机械模块主要包括有气密螺钉、天线头罩Ⅰ、紧固螺钉、密封壳体、短连接杆、天线头罩Ⅱ、水密插头、水密堵头,其中天线头罩Ⅰ、天线头罩Ⅱ通过4个紧固螺钉与密封壳体连接;天线头罩Ⅰ上设置有气密螺钉,天线头罩Ⅱ上安装有水密插头。
进一步的,水密插头上还安装有水密堵头,水密插头与水密堵头保证整个壳体密封。
进一步的,水密插头用于与参数预置电缆连接,不需要对卫星报警装置进行拆卸即可对双头天线的卫星报警装置进行程序烧写、参数设定。
进一步的,电池模块包括电池组、厚固定板,厚固定板支撑电池模块并分割电池模块与控制模块及卫星通讯模块。
进一步的,控制模块包括电路板固定板、控制板、转接板、内部转接电缆Ⅰ、内部转接电缆Ⅱ、水密转接电缆、电源转接电缆,控制板通过内部转接电缆Ⅰ与转接板连接、通过电源转接电缆与电池组连接、通过内部转接电缆Ⅱ与深度传感器电缆及水密转接电缆连接,水密转接电缆与水密插头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0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0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0707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空地两用复合式机器人
- 下一篇:一种便于清理内部的无缝钢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