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路分支线束护槽结构及其线束护槽设计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409048.X | 申请日: | 2020-1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3159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9 |
发明(设计)人: | 向文;苟斌;李广军;车顺;胡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G3/04 | 分类号: | H02G3/04;B60R16/02;H02G1/06 |
代理公司: | 武汉智权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5 | 代理人: | 张凯 |
地址: | 430000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路分 支线 束护槽 结构 及其 线束护槽 设计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多路分支线束护槽结构及其线束护槽设计方法,多路分支线束护槽结构应用于发动机舱中,包括主护槽结构、分支护槽结构和线槽固定结构,主护槽结构包括主护槽本体,沿其长度方向上设有主线束通道;分支护槽结构包括分别设于主护槽本体的两侧和端部的多个分支护槽体,每个分支护槽体上均设有与主线束通道连通的分支线束通道;其中,主护槽本体沿其长度方向的宽度值逐渐变窄。本发明提供的多路分支线束护槽,由于主护槽本体沿其长度方向宽度值逐渐变窄设计,从而保证线束能够布置在狭窄空间中;根据用电设备和多路分支线束护槽的相对位置确定各分支护槽体的方向和位置,线束无需弯折可以直接与用电设备连接,进一步减少线束占用空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装配检测领域,特别涉及多路分支线束护槽结构及其线束护槽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设计端在车辆紧凑布置上越来越下功夫,发动机舱线束布置尤为突出;线束作为柔性件,为了满足紧凑布置需求又达到线束防护要求,同时根据布置环境还要进行线束的分流、导向、固定,需要在机舱特定线束段进行护槽设计,满足需求;线束可以通过简单pvc胶带包扎即可装配入线槽,比传统的波纹管的防护更具柔性,节省布置空间;且防护效果更佳。
现有技术公开了可以直接将输入的线路分为多条支路的技术思路,但是这种分流器的所有分出的线束均集中于一个位置,同时从主线束中分出,虽然能够实现线束的分流,但是由于线束的汇集反而会导致分线器处的占用空间大,不能适用于布线空间狭窄的环境。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多路分支线束护槽结构及其线束护槽设计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的线束分流去分出的线束均集中于一个位置,同时从主线束中分出,由于线束汇集导致分线器处占用空间大,不能适用于布线空间狭窄的环境的技术问题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多路分支线束护槽结构,应用于发动机舱中,包括主护槽结构、分支护槽结构和线槽固定结构,所述主护槽结构包括设为长条状的主护槽本体,所述主护槽本体沿其长度方向上设有主线束通道;分支护槽结构包括分别设于所述主护槽本体的两侧和端部的多个分支护槽体,每个所述分支护槽体上均设有与所述主线束通道连通的分支线束通道;线槽固定结构包括设于所述主护槽本体的底部的多个线槽固定座;其中,所述主护槽本体沿其长度方向的宽度值逐渐变窄,多个所述分支护槽体沿着所述主护槽本体逐渐变窄的方向依次设置,所述主护槽本体的所述主线束通道用于容纳的线束随着所述主护槽本体的宽度逐渐变窄而逐渐减少。
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分支护槽体包括与所述主线束通道相互连通的第一分支线束护槽、第二分支线束护槽和第三分支线束护槽,所述第一分支线束护槽用于引出发动机EMS(Engine Management System)分支线束,所述第二分支线束护槽用于引出机舱电源分配分支线束,所述第三分支线束护槽用于引出前部用电设备分支线束;
所述主线束通道包括第一通道段、第二通道段和第三通道段,所述第一通道段和所述第二通道段位于所述第一分支线束护槽的两侧,所述第二通道段和所述第三通道段位于第二分支线束护槽的两侧,所述第一通道段、所述第二通道段和所述第三通道段的通道宽度逐渐减小。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分支线束护槽的中心线方向与所述第一通道段的中心线方向之间成30°-75°夹角。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分支线束护槽的中心线方向与所述第二通道段的中心线方向之间成90°夹角。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分支线束护槽自所述第三通道段的末端向外延伸设置,所述第三分支线束护槽与所述第三通道段的中心线方向之间呈15°-30°夹角。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分支线束护槽、所述第二分支线束护槽、所述第三分支线束护槽、所述第一通道段、所述第二通道段和所述第三通道段内的通道底面上均设有线束固定结构和线槽固定结构,所述线束固定结构用于将所述主线束或各所述分支线束固定于所述多路分支线束护槽结构上;所述线槽固定座用于将所述多路分支线束护槽结构固定于车身纵梁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0904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