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人机及提高无人机航线飞行性能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409112.4 | 申请日: | 2020-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6279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8 |
发明(设计)人: | 谢雨;刘帅;赵坤;吴涛;刘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生万物(北京)人工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D1/08 | 分类号: | G05D1/08;G05D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权智天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38 | 代理人: | 王新爱 |
地址: | 100000 北京市西城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人机 提高 航线 飞行 性能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人机及提高无人机航线飞行性能的方法,属于无人机这一技术领域,设计要点在于:S1,在无风环境时,采集不同速度下无人机的姿态;S2,建立无人机的速度—姿态对应关系;S3,将姿态前馈到控制系统。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无人机及提高无人机航线飞行性能的方法,可以在航线飞行时,带来更小的姿态抖动和更快的姿态收敛时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人机领域,更具体地说,尤其涉及一种无人机及提高无人机航线飞行性能的方法。
背景技术
对于无人机(旋翼机)而言,飞控系统是其核心部件,具体而言,其包括:制导、控制、导航三大系统:制导系统生成控制指令;导航系统实时结算无人机的运动状态;控制系统综合制导与导航系统信息,按照一定算法,生成电机的指令,完成各个不同的任务。
在无人机执行任务时候,往往需要提前规划航线任务,无人机在航线中影响最大的是空速的影响:无人机飞行速度、风速、风的类型(顺风、逆风、阵风等),无人机是否能顺利的完成任务,需要克服这些风的影响,因此对飞控系统控制方法的鲁棒性提出了很高要求。
针对于航线的控制,一般的方法都会把空速与风速当成是同样的影响,一般有以下方案,存在的缺点与不足:
采用串级PID算法的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比较经典,采用PID中积分环节消除风的影响:当有风时候开始积分,当风退去时候,积分消退;这种控制是利用指令与反馈产生偏差的,慢慢增加控制量,因此会带来控制滞后性,增大系统惯性。
采用专家PID算法的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改变PID的控制参数,由于航线中无人机指令速度提前可知,因此可通过速度不同来调节控制参数大小,然后跟串级PID一样,也是利用控制器的积分作用来消除风的影响。缺点是利用积分作用消除风影响,属于产生误差然后再消除误差思想,积分如果给定太小则对误差消除滞后,如果调解太大系统则容易不稳定,当突然有阵风吹来,积分作用太大,容易炸机。
采用ADRC算法的控制方法:其分三个模块,微分跟踪器TD、扩张观测器(ESO)、非线性反馈;把风的影响当作是系统的扰动,通过ESO观测出扰动量,然后利用非线性反馈方式生成控制量,消除影响。这种控制方法有很多参数调节,而且非线性反馈的参数比较难整定,而且并不是完美适用于各种风情况。
由此可知,上面三种控制方法,其共同缺点是在风速变化较快时,无法较快的进行适应性调整,容易导致炸机。
除了上述传统的方法之外,发明人团队经过检索,还有:文献1:CN110427047A公开了一种风速测算方法、风速估算器及无人机。所述风速测算方法包括:基于与无人机的飞行数据和属性数据,通过系统辨识确定所述无人机当前的风阻干扰;根据所述风阻干扰与所述无人机的固有风阻,计算所述无人机所处飞行环境的风速。其利用系统辨识的原理,在不依赖新增风速传感器和外部数据库的前提下,通过辨识参数的形式实现了风速测算的过程,既节省了硬件设备的成本,又不会带来额外的算力负担和实时性的问题,方法简单并且成本低廉。
然而,上述文献中对于“系统如何辨识确定所述无人机当前的风阻干扰”并没有深入的研究。
另外,针对风速的影响,CN109542108A提出了一种无人机抗风巡飞系统,通过在机身的各个侧面安装空速传感器,来测算各个方向的风速,来进行对风扰动的控制补偿。是直接利用传感器来测量风速。然而,空速传感器由于费用较高,其在常用的民用航空设备上采用较少,无法进行大规模推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无人机及提高无人机航线飞行性能的方法。
一种基于拟合风阻模型来提高无人机航线飞行性能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在无风环境时,采集不同速度下无人机的姿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生万物(北京)人工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三生万物(北京)人工智能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0911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