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稳定性镀铜接地组合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011411749.7 | 申请日: | 2020-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6377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04 |
发明(设计)人: | 巢羚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市博发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4/66 | 分类号: | H01R4/66;H01R4/64 |
代理公司: | 上海微策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333 | 代理人: | 张静 |
地址: | 215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稳定性 镀铜 接地 组合 结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稳定性镀铜接地组合结构,包括镀铜接地棒,所述镀铜接地棒的上端固定连接有连接套,所述连接套的两端位于连接环的内侧固定连接有压紧片,所述连接套的内侧固定连接有导电片,所述镀铜圆钢位于连接套外侧的表面设置有镀铜引下线,所述镀铜圆钢与镀铜引下线通过锁紧件相互连接。该高稳定性镀铜接地组合结构,采用螺纹以及卡合的方式实现镀铜接地的组合,拆装十分便捷,便于施工,大大提高了镀铜接地的施工效率,也降低了劳动强度,实用性高,并且通过压紧片的内侧设置有防滑纹,进而防止锁紧后的镀铜圆钢滑动,以及通过多个导电片的设置,确保连接套与镀铜圆钢的充分接触,进而确保镀铜圆钢与镀铜接地棒的稳定连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镀铜接地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高稳定性镀铜接地组合结构。
背景技术
镀铜接地就是利用放热焊接技术将镀铜接地棒、镀铜引下线与镀铜圆钢焊接在一起,进而组合呈一个完整的避雷系统,镀铜接地取代了传统的纯铜接地,既降低了使用成本,也保证了使用时寿命。
然而,现有的镀铜接地组合结构一般都是采用放热焊接完成,大范围施工的时长过长,施工效率极低,同时劳动强度太大,实用性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稳定性镀铜接地组合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现有的现有的镀铜接地组合结构一般都是采用放热焊接完成,大范围施工的时长过长,施工效率极低,同时劳动强度太大,实用性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稳定性镀铜接地组合结构,包括镀铜接地棒,所述镀铜接地棒的上端固定连接有连接套,所述连接套的固定连接有连接环,所述连接环的外侧安装有锁紧块,所述连接套的两端位于连接环的内侧固定连接有压紧片,所述连接套的内侧固定连接有导电片,所述导电片的内侧设置有镀铜圆钢,所述镀铜圆钢位于连接套外侧的表面设置有镀铜引下线,所述镀铜圆钢与镀铜引下线通过锁紧件相互连接。
优选的,所述连接套的内径大于镀铜圆钢的外径,所述镀铜圆钢的表面与导电片的内侧相贴,所述导电片呈等间距分布,所述导电片采用弹性铜片。
优选的,所述连接环的外表面与锁紧块的内表面均设置有螺纹,所述连接环与锁紧块采用螺纹连接。
优选的,所述锁紧块的内侧呈圆台形结构设计,所述锁紧块内侧的压紧片对称分布有四个,所述压紧片的内侧与镀铜圆钢的表面紧贴,所述压紧片的内侧设置有防滑纹,所述压紧片采用弹性铜片。
优选的,所述镀铜圆钢与镀铜引下线通过锁紧件相互压紧,所述锁紧件包括第一圆环、第二圆环、螺杆与螺母,所述第一圆环的一端转动连接有第二圆环,所述第一圆环的下端固定连接有螺杆的一端,所述螺杆的另一端穿过第二圆环的另一端螺纹连接有螺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该高稳定性镀铜接地组合结构,通过连接套、连接环、锁紧块、压紧片、第一圆环、第二圆环、螺杆与螺母的设置,采用螺纹以及卡合的方式实现镀铜接地的组合,拆装十分便捷,便于施工,大大提高了镀铜接地的施工效率,也降低了劳动强度,实用性高;
2、该高稳定性镀铜接地组合结构,通过压紧片的内侧设置有防滑纹,进而防止锁紧后的镀铜圆钢滑动,以及通过多个导电片的设置,确保连接套与镀铜圆钢的充分接触,进而确保镀铜圆钢与镀铜接地棒的稳定连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连接套一端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压紧片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锁紧件结构示意图。
图中:1、镀铜接地棒;2、连接套;3、连接环;4、锁紧块;5、压紧片;6、导电片;7、镀铜圆钢;8、镀铜引下线;9、锁紧件;91、第一圆环;92、第二圆环;93、螺杆;94、螺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市博发电气设备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市博发电气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1174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