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3D扫描眼睑参数测量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在审
申请号: | 202011414363.1 | 申请日: | 2020-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6899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30 |
发明(设计)人: | 宋雪霏;梁观铭;周慧芳;朱文瀚;张路;翟广涛;范先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B34/10 | 分类号: | A61B34/10;A61B5/107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9 | 代理人: | 李治东 |
地址: | 200011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扫描 眼睑 参数 测量方法 装置 设备 介质 | ||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基于3D扫描眼睑参数测量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通过获取患者的3D面部扫描文件,并应用于基于LFPW数据库的HOG活动的外观模型;在所述外观模型中对应患者面部设置多个地标;在所述地标中选取若干个关键位置的面部标志物,并按面部位置进行聚类,以供计算得到眼睑参数。本申请实现了对重要眼睑指标的准确测量,并可将眼睑指标的精确测量直接服务于眼睑相关疾病比如上睑下垂、眼睑退缩、内眦赘皮等疾病的分级分期诊断,从而能为相关手术方案优劣和适用条件的判断模型提供更多精准的变量,提升模型的准确性,建立一整套系统性的眼睑手术设计和手术效果预测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眼睑参数测量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3D扫描眼睑参数测量方法、 装置、设备和介质。
背景技术
眼睑手术是改变眼睑美容学中眼睑异常形状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也是眼眶手术中 出于美学考虑的必不可少的步骤。由于涉及医学和美学,手术计划因情况而异。不仅难以量 化和应用手术计划,而且对于初学者而言,要直观地理解不断变化的眼睑手术计划的设计也 不容易。
更为普遍的问题是,基于所谓的美学和经验的判断缺乏客观性,并且没有定量证据的支 持。结果,眼睑手术的研究更多地是基于解剖学的推测,手术后的效果以及外科医生的反复 经验,因此难以进行科学研究和系统地提高行业水平。
眼睑由浅至深分为几层: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眼眶隔、骨板和眼睑睑结膜。眼 睑具有许多功能,例如保护、分泌和运动,并且也是人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眼睑外伤、 眼睑先天畸形、及原发性疾病均会导致眼睑功能和形态异常。
眼睑手术计划目前是基于诊断和操作者的习惯以及理论推导,而不是定量分析和验证。 另外,由于手术是由不同的外科医生进行的,因此在手术前需要手动测量的几个指标,例如 上眼睑的上睑肌的力量、MRD1、睑裂高度等,都无法预测最终的手术效果。
例如,对于上睑睑肌强力的上睑下垂患者的手术计划通常被制定为上睑提肌短小,否则 额肌皮瓣悬吊更为常见,但他们之间的选择仍然有模糊边界。此外,是否应用CFS也存在争 议。就眼睑退缩的外科治疗而言有多种方法,例如脱细胞基质的植入,上眼睑的上提肌的伸 展和增强。上述非量化问题也存在,因此,限制了系统的可扩展的研究。
为了化主观为客观,化理念为数据,让眼睑手术科学化、可评价、可推广,一种简单而 精确的眼部测量方法是有必要的。当前眼睑测量方法或者直接用尺子,既不可重复又无法溯 源,而且在测量敏感患者或儿童患者时由于躲闪等原因测不准;另一种方法则是结合计算机 科学,但需要基于大量数据的深度学习,较高的研发投入,并且在研究类似问题时需要重新 训练模型。即使添加了多中心数据来提高泛化能力,也不能起到帮助其他研究人员自身研究 内容的作用。
当前眼睑手术基本靠主观判断是否手术、如何做手术,因为手动测量并不精确且准确实 施具有一定的门槛,所以医生在学习阶段就对数字化存在着概念上的缺失。当前眼睑手术具 体术式各类纷争,本质上不是源于医疗理念的差异,而是因为对面部参数的理解差异而产生 的不同程度的误读,因此有一个简单易行、泛化能力强的眼部参数测量表达系统非常重要。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3D扫描眼睑参数测量 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至少一个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申请提供一种基于3D扫描眼睑参数测量方法,所 述方法包括:获取患者的3D面部扫描文件,并应用于基于LFPW数据库的HOG活动的外观 模型;在所述外观模型中对应患者面部设置多个地标;在所述地标中选取若干个关键位置的 面部标志物,并按面部位置进行聚类,以供计算得到眼睑参数。
于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地标为4个顶点和4个面确定的四面体;依据所述四 面体计算每个地标对应的3D坐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1436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