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静电的改性塑料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415605.9 | 申请日: | 2020-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4628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13 |
发明(设计)人: | 朱楠楠;王俊豪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强茗塑业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27/06 | 分类号: | C08L27/06;C08L71/02;C08K9/10;C08K3/22;B01J13/18 |
代理公司: | 合肥正则元起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60 | 代理人: | 刘生昕 |
地址: | 236500 安徽省阜阳***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抗静电 改性 塑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静电的改性塑料,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聚氯乙烯22‑34份、脂肪醇聚氧乙烯醚15‑20份、抗静电双层微胶囊6‑8份、增塑剂2‑6份、分散剂1‑3份、增溶剂2‑6份、固化剂2‑4份、抗氧剂1‑3份;本发明还公开了该改性塑料的制备方法。本发明中抗静电双层微胶囊的结构设计很好地保护了抗静电剂持续发挥作用,不仅微胶囊将表面活性剂集中在胶囊表面,表面活性剂的羟基发生取向作用,形成羟基浓集的表面层,很容易吸收水份形成单分子导电膜,可使静电荷迅速向空气中逸散,而且当表面活性剂胶膜被磨损消耗失效后,位于内部的氧化锌被释放到外部,形成导电膜,防止电荷聚集,持续发挥抗静电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改性塑料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抗静电的改性塑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塑料是一种以合成的或天然的高分子聚合物,可任意捏成各种形状最后能保持形状不变的材料或可塑材料产品,由合成树脂及填料、增塑剂、稳定剂、润滑剂、色料等添加剂组成。塑料的品种繁多,主要包括聚酰亚胺、聚苯硫醚、聚砜类、芳香族聚酰胺、聚芳酯、聚苯酯、聚芳醚酮、液晶聚合物和氟树脂等,应用也十分广泛,常用于农业、工业、建筑、包装、国防尖端工业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例如大棚膜、排灌管道、齿轮、零部件、常规武器、飞机、舰艇、火箭、地砖、水管、塑料袋、家电等。随着塑料应用于尖端高科技领域,例如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同步辐射、X射线单晶衍射仪等高端仪器,对塑料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抗静电的能力一直被学术界关注和研究。
静电是一种自然现象,当两种不同物质相互摩擦时,在两种物质之间会发生电子移动,电子由一种物质表面转移到另一种物质表面,其中一种材料具有较大的吸附电子能力而使电子转移到材料表面,得到电子的材料表面为负电性,另一种材料表面为正电性,从而产生静电。塑料的绝缘性能良好,表面电阻率较高,导致塑料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因摩擦产生较多的电荷积累,并且不易消散,电荷的积累会引起燃烧、爆炸、仪器电路损伤等问题,从而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身伤害。因此,研制和开发具有抗静电的改性塑料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静电的改性塑料及其制备方法,通过在塑料合成过程中引入抗静电双层微胶囊,实现该塑料高效的抗静电能力。抗静电双层微胶囊的结构设计很好地保护了抗静电剂持续发挥作用,不仅微胶囊将表面活性剂集中在胶囊表面,表面活性剂的羟基发生取向作用,形成羟基浓集的表面层,很容易吸收水份形成单分子导电膜,可使静电荷迅速向空气中逸散,而且当表面活性剂胶膜被磨损消耗失效后,位于内部的氧化锌被释放到外部,形成导电膜,防止电荷聚集,持续发挥抗静电作用。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抗静电的改性塑料,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
聚氯乙烯22-34份、脂肪醇聚氧乙烯醚15-20份、抗静电双层微胶囊6-8份、增塑剂2-6份、分散剂1-3份、增溶剂2-6份、固化剂2-4份、抗氧剂1-3份;
基于抗静电的改性塑料由如下步骤制成:
步骤A1,将聚氯乙烯、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增塑剂、分散剂、增溶剂、固化剂、倒入高温反应釜中,加热后进行充分的机械搅拌混合,制得混合料1;
步骤A2,将抗静电双层微胶囊和抗氧剂混合加热,自然冷却到室温后保温1小时,制得混合料2;
步骤A3,将步骤A1制备的混合料1和步骤A2制备的混合料2进行双螺纹挤压,设定螺杆的转速、各区段的温度和真空度,经双螺纹杆挤压后冷却到室温,制得产物;
步骤A4,将步骤A3制备的产物用切粒机进行切粒,将切好后的胶粒烘干后,用注塑机进行注塑,制得抗静电的改性塑料。
进一步,所述的抗静电双层微胶囊的具体制备过程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强茗塑业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强茗塑业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1560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