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全尺寸核燃料包壳管元件耐事故涂层的无损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415797.3 | 申请日: | 2020-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6891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30 |
发明(设计)人: | 胡小刚;邱龙时;潘晓龙;刘璐;孙国栋;陈志斌;张蔚冉;张于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稀有金属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3/20008 | 分类号: | G01N23/20008;G01B15/02 |
代理公司: | 西安创知专利事务所 61213 | 代理人: | 魏法祥 |
地址: | 710016 陕西省西安市西安经济***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尺寸 核燃料 包壳管 元件 事故 涂层 无损 检测 方法 | ||
1.一种全尺寸核燃料包壳管元件耐事故涂层的无损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在自动送料装置(1)的出料口周围设置一组以上的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包括X射线发射源和接收探测器;当所述检测装置为一组时,所述检测装置位于出料口轴线延伸线的正上方,当所述检测装置为两组时,两组所述检测装置沿出料口轴线延伸线呈对称分布,当所述检测装置为三组以上时,三组以上的所述检测装置均匀环绕出料口轴线延伸线并呈螺旋环绕分布;
步骤二、将管元件(3)的外表面沿与轴向平行和垂直的方向进行网格划分,将管元件(3)外表面均分为若干个网格;所述管元件(3)为全尺寸核燃料锆合金包壳管,所述包壳管表面具有采用物理气相沉积制备的Cr涂层;
当步骤一中所述检测装置为一组时,将管元件(3)的外表面沿与轴向平行的方向划分为3列或4列网格,当划分为3列网格时依次记为R1列,R2列和R3列,然后将管元件(3)的外表面沿与轴向垂直的方向每隔10mm~20mm划分为a行,再将划分后的网格依次记为R1-1,……,R1-a;R2-1,……,R2-a和R3-1,……,R3-a,其中a为网格的总行数,当划分为4列网格时依次记为R1列,R2列,R3列和R4列,然后将管元件(3)的外表面沿与轴向垂直的方向每隔10mm~20mm划分为b行网格,再将划分后的网格依次记为R1-1,……,R1-b;R2-1,……,R2-b;R3-1,……,R3-b和R4-1,……,R4-b;其中b为网格的总行数;
当步骤一中所述检测装置为两组时,将管元件(3)的外表面沿与轴向平行的方向划分为4列网格,依次记为R1列,R2列,R3列和R4列,然后将管元件(3)的外表面沿与轴向垂直的方向每隔10mm~20mm划分为c行,再将划分后的网格依次记为R1-1,……,R1-c、R2-1,……,R2-c;R3-1,……,R3-c和R4-1,……,R4-c;其中c为网格的总行数;
当步骤一中所述检测装置为三组以上时,将管元件(3)的外表面沿与轴向平行的方向划分为n列网格,依次记为R1列,R2列,……,Rn列,然后将管元件(3)的外表面沿与轴向垂直的方向每隔10mm~20mm划分为d行,再将划分后的网格依次记为R1-1,……,R1-d;R2-1,……,R2-d;……;Rn-1,……,Rn-d;其中n为检测装置的数量,d为网格的总行数;
步骤三、将管元件(3)放入自动送料装置(1)并推进至检测装置,然后采用检测装置对管元件(3)外表面的若干个网格依次进行无损检测,得到测试结果;
当步骤一中所述检测装置为一组,管元件(3)的外表面划分为3列网格时,所述无损检测的过程为:
步骤101、在自动送料装置(1)上增加旋转机构(2),将检测装置命名为第1检测装置(4),采用自动送料装置(1)将管元件(3)的R1-1网格推进至第1检测装置(4)的下方;
步骤102、使用第1检测装置(4)对管元件(3)外表面的R1-1网格进行扫描;
步骤103、将管元件(3)绕轴线方向原位旋转后使用第1检测装置(4)对管元件(3)外表面的R2-1网格进行扫描;
步骤104、将管元件(3)绕轴线方向原位旋转后使用第1检测装置(4)对管元件(3)外表面的R3-1网格进行扫描;
步骤105、将步骤104中扫描后的管元件(3)沿轴线方向向前推进一行;
步骤106、重复步骤102~105对管元件(3)的下一行进行扫描,直至完成对整根管元件(3)的扫描;
当步骤一中所述检测装置为一组,管元件(3)的外表面划分为4列网格时,所述无损检测的过程为:
步骤201、在自动送料装置(1)上增加旋转机构(2),将检测装置命名为第1检测装置(4),采用自动送料装置(1)将管元件(3)的R1-1网格推进至第1检测装置(4)的下方;
步骤202、使用第1检测装置(4)对管元件(3)外表面的R1-1网格进行扫描;
步骤203、将管元件(3)绕轴线方向原位旋转后使用第1检测装置(4)对管元件(3)外表面的R2-1网格进行扫描;
步骤204、将管元件(3)绕轴线方向原位旋转后使用第1检测装置(4)对管元件(3)外表面的R3-1网格进行扫描;
步骤205、将管元件(3)绕轴线方向原位旋转后使用第1检测装置(4)对管元件(3)外表面的R4-1网格进行扫描;
步骤206、将步骤205中扫描后的管元件(3)沿轴线方向向前推进一行;
步骤207、重复步骤202~206对管元件(3)的下一行进行扫描,直至完成对整根管元件(3)的扫描;
当步骤一中所述检测装置为两组时,所述无损检测的过程为:
步骤301、在自动送料装置(1)上增加旋转机构(2),将两组检测装置依次命名为第1检测装置(4)和第2检测装置(5),采用自动送料装置(1)将管元件(3)的R1-1网格推进至第1检测装置(4)的下方;
步骤302、使用第1检测装置(4)对管元件(3)外表面的R1-1网格进行扫描,使用第2检测装置(5)对管元件(3)外表面的R3-1网格进行扫描;
步骤303、将管元件(3)绕轴线方向原位旋转后使用第1检测装置(4)对管元件(3)外表面的R2-1网格进行扫描,使用第2检测装置(5)对管元件(3)外表面的R4-1网格进行扫描;
步骤304、将步骤303中扫描后的管元件(3)沿轴线方向向前推进一行;
步骤305、重复步骤302~304对管元件(3)的下一行进行扫描,直至完成对整根管元件(3)的扫描;
当步骤一中所述检测装置为三组以上时,所述无损检测的过程为:
步骤401、将三组以上的检测装置按照距自动送料装置(1)由近至远依次命名为第1检测装置(4),第2检测装置(5),……,第n检测装置,采用自动送料装置(1)将管元件(3)的R1-1网格推进至第1检测装置(4)的下方;其中,n为检测装置的数量;
步骤402、使用第1检测装置(4)对管元件(3)的R1-1网格进行扫描;
步骤403、将步骤402中扫描后的管元件(3)沿轴线方向向前推进一行;
步骤404、使用第1检测装置(4)对管元件(3)的R1-2网格进行扫描,使用第2检测装置(5)对管元件(3)的R2-1网格进行扫描;
步骤405、重复步骤403和步骤404,每推进一行增加一个检测装置进行扫描,直至第n个检测装置对Rn-1网格进行扫描,此时第1检测装置(4)对管元件(3)的R1-n网格进行扫描,第2检测装置(5)对管元件(3)的R2-(n-1)网格进行扫描,……,第n检测装置对管元件(3)的Rn-1网格进行扫描;
步骤406、将步骤405中扫描后的管元件(3)沿轴线方向向前推进一行;
步骤407、使用第1检测装置(4)对管元件(3)的R1-(n+1)网格进行扫描,使用第2检测装置(5)对管元件(3)的R2-n网格进行扫描,……,使用第n检测装置对管元件(3)的Rn-2网格进行扫描;
步骤408、重复步骤406和步骤407对管元件(3)的下一行进行扫描,直至完成对整根管元件(3)的扫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稀有金属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西安稀有金属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15797.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