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学纤维复丝棒的缠绕装置及缠绕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416197.9 | 申请日: | 2020-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6094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16 |
发明(设计)人: | 许慧超;张弦;于浩洋;汤晓峰;张磊;张敬;樊志恒;赵越;洪常华;王爱新;石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H81/06 | 分类号: | B65H81/06 |
代理公司: | 北京鼎佳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48 | 代理人: | 张晓萍;刘铁生 |
地址: | 10002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学 纤维 复丝棒 缠绕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光学纤维复丝棒的缠绕装置及缠绕方法,该装置包括机架和依次设置在所述机架上的第一输送设备、第一夹紧设备、缠绕设备、第二夹紧设备和第二输送设备;所述第一输送设备和所述第二输送设备均包括滑动板和均匀设置在所述滑动板上的若干导料轮,每个导料轮包括支撑架、转轴和陶瓷导轮,所述陶瓷导轮上设置有导料槽;所述第一夹紧设备和所述第二夹紧设备设置在所述滑动板上,所述滑动板通过丝杆传动机构与所述机架连接;所述缠绕设备包括铝箔离心缠绕机构和生料带离心缠绕机构,依次设置在所述第一夹紧设备和第二夹紧设备之间。本发明减少光学纤维丝表面的污染破损,保证缠绕的一致性和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纤加工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光学纤维复丝棒的缠绕装置及缠绕方法。
背景技术
光学纤维丝最终成品的单元丝径4-6微米,其中需要3次拉制,3次排列,目前生产光纤面板的关键过程光学纤维的拉制过程、排列过程主要操作过程均由手工操作来完成,特别是排棒缠绕包裹的操作过程,由于排棒用光学纤维丝的是由不同丝径不同长度的光学纤维排列构成,其构成光学纤维棒的规格涉及很多种,手工操作步骤很多,极其容易对光学纤维棒产生污染破损,排棒过程中污染破损后会严重影响光学纤维的传光和传像性能,直接影响了光纤面板的内部传像质量。而排棒操作过程,光学纤维棒的裹紧过程几乎全靠模具和手工,对操作人员技术熟练程度要求高,还要求双人配合才能完成棒体裹紧。随着人工成本的增加以及自动化设备的发展,光纤面板的生产过程,特别是排棒操作这种重复性、多样性的劳动过程需要逐渐实现自动化操作代替手工操作。急需发展一种光学纤维棒自动缠绕成型的操作方法能通过与自动缠绕装置连接的固定联动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学纤维复丝棒的缠绕装置及缠绕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采用手工操作,存在生产一致性不好,成本高,力度不可控等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光学纤维复丝棒的缠绕装置,其包括:机架和依次设置在所述机架上的第一输送设备、第一夹紧设备、缠绕设备、第二夹紧设备和第二输送设备;
所述第一输送设备和所述第二输送设备均包括滑动板和均匀设置在所述滑动板上的若干导料轮,每个导料轮包括支撑架、转轴和陶瓷导轮,所述支撑架固定在所述滑动板上,所述转轴设于所述支撑架上,所述陶瓷导轮套设在所述转轴上,所述陶瓷导轮上设置有导料槽,用于放置并传输待缠绕的光学纤维复丝棒;
所述第一夹紧设备和所述第二夹紧设备设置在所述滑动板上,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输送设备和所述第二输送设备靠近所述缠绕设备的一端,用于夹紧待缠绕的光学纤维复丝棒;所述滑动板通过丝杆传动机构与所述机架连接;
所述缠绕设备包括铝箔离心缠绕机构和生料带离心缠绕机构,依次设置在所述第一夹紧设备和第二夹紧设备之间。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优选的,前述的光学纤维复丝棒的缠绕装置,其中各陶瓷导轮之间互不连接,相邻两个陶瓷导轮之间的间隔为5-10cm。
优选的,前述的光学纤维复丝棒的缠绕装置,其中所述陶瓷导轮的外圆周侧壁上沿其周向设置有导料槽,导料槽为中间内凹周边凸起的哑铃形,所述导料槽的平面宽度为5-32mm。
优选的,前述的光学纤维复丝棒的缠绕装置,其中所述支撑架包括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上。
优选的,前述的光学纤维复丝棒的缠绕装置,其中所述导料轮还包括滚动轴承,所述滚动轴承套设在所述转轴上,所述陶瓷导轮通过所述滚动轴承套设在所述转轴上,所述陶瓷导轮开设有安装槽,所述滚动轴承固定在所述安装槽内。
优选的,前述的光学纤维复丝棒的缠绕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夹紧设备为自锁式工件夹紧机构或卡盘;所述第二夹紧设备为自锁式工件夹紧机构或卡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1619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