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尖鳞伞的特异性基因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011419397.X | 申请日: | 2020-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2549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13 |
发明(设计)人: | 田恩静;高崇华;谢晓梅;郑媛;曹广乘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Q1/6895 | 分类号: | C12Q1/6895;C12N15/11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宏来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641 | 代理人: | 万文会 |
地址: | 130118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尖鳞伞 特异性 基因 及其 应用 | ||
本申请涉及一种尖鳞伞的特异性基因及其应用,其中,所述特异性基因短序列SEQ ID NO.1:ATTGAATTACCTATCCAAGGTGACTTGGGGA,应用上述的特异性基因进行尖鳞伞分子鉴定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从待测样品组织中提取基因组DNA;(2)以步骤(1)所提取的基因组DNA为模板,用尖鳞伞特异性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获得扩增DNA产物;(3)对步骤(2)扩增得到的DNA产物进行测序;(4)将测序结果拼接校对后获得扩增片段,检测所述扩增片段中是否存在所述特异性基因短序列SEQ ID NO.1,若存在这一片段,即可将该样品鉴定为尖鳞伞。本申请所提供的特异性短序列和方法可以快速准确的将毒蘑菇尖鳞伞从易混淆的可食蘑菇中准确鉴定出来,且这种特异性短序列易扩增,操作简便,适用性广。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毒蘑菇鉴定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尖鳞伞的特异性基因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野生食用菌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并具有一定的保健价值,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但市场销售的野生食用菌中常常混有有毒蘑菇,主要是由于可食蘑菇和一些有毒蘑菇形态特征非常相近,尤其是烘干处理后,混到一起,很难辨别。比如市场中被销售的名为“刺蘑儿”的蘑菇实际上包括多种呈黄色、菌盖表面带鳞片的蘑菇,如黄伞Pholiota adiposa、柠檬鳞伞Pholiota limonella、金毛鳞伞Pholiota aurivella等,但在其中常常混有颜色、菌盖鳞片等特征非常相近的毒蘑菇尖鳞伞Pholiota squarrosoides,若非专业的形态学鉴定专家很难将其区分开来,很容易因误食而中毒,其中毒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绞痛、腹泻,可能伴有焦虑、发汗、畏寒和心跳加速等症状,严重情况下出现肌肉痉挛、循环障碍或电解质流失。此外,由于基层医疗单位缺少专业的形态学鉴定专家,而且中毒事件发生后常常毒蘑菇样品不完整,需要从剩余物、煮熟的蘑菇或呕吐物中提取样本进行鉴定,这些都不利于对毒蘑菇物种的鉴定的准确性,阻碍了对中毒患者及时的有针对性的治疗。因此,对该毒蘑菇物种进行快速和准确鉴定的研究,可有助于解决毒源鉴定困难的问题,为食品安全提供有效保障。
发明内容
为克服形态学鉴定有毒蘑菇尖鳞伞存在的缺陷,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尖鳞伞的特异性基因及用其进行尖鳞伞分子鉴定的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将该毒蘑菇从黄伞、金毛鳞伞、柠檬鳞伞等易混淆的可食用蘑菇中鉴定出来,从而保证人们食用野生菌的安全性和疑似该毒菌中毒事件的快速和有效的毒源鉴定。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尖鳞伞的特异性基因,所述特异性基因短序列SEQ IDNO.1:ATTGAATTACCTATCCAAGGTGACTTGGGGA。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应用上述的特异性基因进行尖鳞伞分子鉴定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从待测样品组织中提取基因组DNA;
(2)以步骤(1)所提取的基因组DNA为模板,用尖鳞伞特异性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获得扩增DNA产物;
(3)对步骤(2)扩增得到的DNA产物进行测序;
(4)将测序结果拼接校对后获得扩增片段,检测所述扩增片段中是否存在所述特异性基因短序列SEQ ID NO.1,若存在这一片段,即可将该样品鉴定为尖鳞伞。
作为本申请的进一步说明,所述尖鳞伞特异性引物为:
正向引物PhsITS1-1F:5′-GGATTGCTGTGTAGAAATACTTGGC-3′;
反向引物PhsITS1-1R:5′-TACAAAACGTGCACAGGTGGAA-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农业大学,未经吉林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1939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