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海拔山区风电场集电线路雷击跳闸率的估算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419812.1 | 申请日: | 2020-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2939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10-03 |
发明(设计)人: | 李国庆;屠劲林;刘庭;王森;张晓朝;杨英;叶林;王超群;蒋贲;向念文;刘吉辰;杨劲;谢伟;张伟;王启江;王寿福;陈志才;杜雨晨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华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分公司;合肥工业大学;华能集团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08 | 分类号: | G01R31/08;G01R31/00;G06N7/01;G06Q50/06 |
代理公司: | 合肥和瑞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8 | 代理人: | 王挺 |
地址: | 100036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海拔 山区 电场 线路 雷击 跳闸 估算 方法 | ||
1.一种高海拔山区风电场集电线路雷击跳闸率的估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对风电场集电线路内的杆塔进行编号、进行基本参数的采集和雷电流幅值范围的设定;
设需要估算的任一个风电场集电线路所在的区域为U,在区域U内对杆塔进行编号,设区域U中的任一个杆塔为杆塔Tm,m为区域U内的杆塔按照排列进行编号的顺序号,m为正整数;
采集区域U内的风电场集电线路的基本参数,所述基本参数包括杆塔高度尺寸参数、导线参数、避雷线参数、雷电参数和绝缘子闪络电压参数;
根据已知的观测数据,首先将需要估计的雷电流幅值范围记为雷电流幅值范围A,A=0~300kA;然后将雷电流幅值范围A等分为n个区间,令每个区间起始处的雷电流幅值作为该区间评估点的雷电流幅值,得到n个区间评估点的雷电流幅值,在n个区间中任取一个区间,并将该区间评估点的雷电流幅值记为雷电流幅值Ij,j=1,2...n;最后将n个区间评估点的雷电流幅值组成一个雷电流幅值的集合,记为集合I,I={I1,I2.......Ij.......In};
步骤2,进行二级区段的设定,并进行导线对地高度和避雷线对地高度的计算;
步骤2.1,进行二级区段的设定;
将杆塔Tm与杆塔Tm+1之间的区间定义为后一级区段,在后一级区段内,将杆塔Tm与杆塔Tm+1之间的水平距离按长度1米等分得到K1个后二级区段,将该其中的任意一个记为后二级区段Bh,h=1,2…..K1;将K1个后二级区段的集合记成集合B,集合令集合B内每一个后二级区段终点处的海拔高度为该后二级区段的海拔高度,对集合B内的每一个后二级区段的海拔高度进行测量,得到K1个后二级区段海拔高度的集合HB,其中,为后二级区段Bh的海拔高度;
将杆塔Tm与杆塔fm-1之间的区间定义为前一级区段,在前级一区段内,将杆塔Tm与杆塔Tm-1杆塔之间的水平距离按长度1米等分得到K2个前二级区段,并将其中的任意一个记为前二级区段Cγ,γ=1,2…..K2,且序号γ的增大方向为自杆塔Tm向杆塔Tm-1的方向;将K2个前二级区段的集合记成集合C,集合K2≠K1;令集合C内每一个前二级区段终点处的海拔高度为该前二级区段的海拔高度,对集合C内的每一个前二级区段的海拔高度进行测量,得到前一级区段内K2个前二级区段海拔高度的集合HC,其中,为前二级区段Cγ的海拔高度;
步骤2.2,计算后导线对地高度LBh和前导线对地高度
令后二级区段Bh中的导线的中点为点0,点0处导线的对地垂直高度记为后导线对地高度LBh,后导线对地高度LBh的计算式如下:
式中,Hm为杆塔Tm的海拔高度,HC为杆塔Tm上导线悬挂点的对地垂直距离,f0为点0处的导线弧垂,D1为点0到杆塔Tm的直线水平距离,α1为杆塔Tm和杆塔Tm+1之间的高差角,H0为点0处对应的地面海拔高度;
其中,点0处的导线弧垂f0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g1为比载,σ1为导线最大应力;
令前二级区段Cγ中的导线的中点为点Q,点Q处导线的对地垂直高度记为前导线对地高度前导线对地高度的计算式如下:
式中,fQ为点Q处的导线弧垂,D2为点Q到杆塔Tm的直线水平距离,α2为杆塔Tm和杆塔编号Tm-1之间的高差角,HQ为点Q对应的地面海拔高度;
其中,点Q处的导线弧垂fQ的计算公式如下:
步骤2.3,计算后避雷线对地高度和前避雷线对地高度
令后二级区段Bh中的避雷线的中点为点S,点S处避雷线的对地垂直高度记为后避雷线对地高度后避雷线对地高度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HG为杆塔Tm上避雷线悬挂点的对地垂直距离,fS为在点S处的避雷线弧垂,E1为点S到杆塔Tm的直线水平距离,HS为点S处对应的地面海拔高度;
其中,点S处的避雷线弧垂fS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g2为比载,σ2为避雷线最大应力;
令前二级区段Cγ中的避雷线的中点为点X,点X处避雷线的对地垂直高度记为前避雷线对地高度前避雷线对地高度的计算式如下:
式中,fX为点X处的避雷线弧垂,E2为点X到杆塔Tm的直线水平距离,HX为点X对应的地面海拔高度;
其中,点X处的避雷线弧垂fX的计算公式如下:
步骤3,考虑海拔高度的影响,对杆塔Tm的绝缘子雷电冲击50%放电电压U50%进行修正,得到修正过的绝缘子雷电冲击50%放电电压U150%,
式中,Ka为修正系数,q为海拔高度修正因子,本发明中,取修正因子为1.0;
步骤4,计算后二级区段Bh的风电场集电线路最小反击耐雷水平和风电场集电线路最小绕击耐雷水平和风电场集电线路最大绕击耐雷水平计算前二级区段Cγ的风电场集电线路最小反击耐雷水平和风电场集电线路最小绕击耐雷水平和风电场集电线路最大绕击耐雷水平
步骤4.1,计算后二级区段Bh的风电场集电线路最小反击耐雷水平和前二级区段Cγ中的风电场集电线路最小反击耐雷水平计算式分别如下:
式中,km为考虑冲击电晕影响的耦合系数,βm为杆塔Tm的杆塔分流系数;Rm为杆塔Tm的冲击接地电阻;为杆塔Tm横担高度;Vm为杆塔总电感;为导线、地线间的几何耦合系数;
步骤4.2,计算后二级区段Bh的风电场集电线路最小绕击耐雷水平和风电场集电线路最大绕击耐雷水平计算式如下:
其中,为后二级区段的风电场集电线路最大击矩,计算式如下:
式中:
θ01是后二级区段Bh的保护角,L1为从杆塔Tm的导线到避雷线的水平横担距离;
F是第一中间变量,F=kh2-sin2(θ01),其中,kh是在后二级区段Bh的击距系数,计算式如下:
当
当
G1是第二中间变量,
步骤4.3,计算前二级区段Cγ的风电场集电线路最小绕击耐雷水平和风电场集电线路最大绕击耐雷水平计算式如下:
其中,为前二级区段的风电场集电线路最大击矩,计算式如下:
式中:
θ02是在前二级区段Cγ的保护角,
F2是第三中间变量,F2=kγ2-sin2(θ02),kγ是在前二级区段Cγ的击距系数,,计算式如下:
当
当kγ=0.55;
G2是第四中间变量,
步骤5,计算风电场集电线路直击雷反击闪络率SBFOR;
步骤5.1,计算与后二级区段Bh、雷电流幅值范围A3对应的风电场集电线路发生雷电反击闪络次数BFORBhA3;
从雷电流幅值范围A中分解出雷电流幅值为的雷电流幅值范围A3,设雷电流幅值范围A3内共包含n3个区间,n3≤n;对雷电流幅值范围A3,逐个区间计算与后二级区段Bh对应的集电线路发生雷电反击闪络次数ΔBFORBh,得到n3个与后二级区段Bh对应的集电线路发生雷电反击闪络次数ΔBFORBh,对n3个与后二级区段Bh对应的集电线路发生雷电反击闪络次数ΔBFORBh进行累加得到与后二级区段Bh、雷电流幅值范围A3对应的风电场集电线路发生雷电反击闪络次数BFORBhA3,计算式分别如下:
ΔBFORBh=ηgNg[P(Ij)-P(Ij+1)]
式中:
g为击杆率,Ng为地面落雷密度,Td为年雷暴日数,η为建弧率;
P()为雷电流幅值分布概率函数,即雷电流幅值超过Ij的雷电流出现的概率,P(Ij+1)为雷电流幅值超过(Ij+1)的雷电流出现的概率;
步骤5.2,计算与前二级区段Cγ、雷电流幅值范围A4对应的风电场集电系统发生雷电反击闪络次数
从雷电流幅值范围A中分解出雷电流幅值为的雷电流幅值范围A4,设雷电流幅值范围A4内共包含n4个区间,n4≤n;对雷电流幅值范围A4,逐个区间计算与前二级区段Cγ对应的集电线路发生雷电反击闪络次数得到n4个与前二级区段Cγ对应的集电线路发生雷电反击闪络次数对n4个与前二级区段Cγ对应的集电线路发生雷电反击闪络次数进行累加得到与前二级区段Cγ、雷电流幅值范围A4对应的风电场集电线路发生雷电反击闪络次数计算式分别如下:
步骤5.3,计算风电场集电线路直击雷反击闪络率SBFOR;
在后一级区段的集合中截取包括的前半部分组成一个新的集合B’,对集合B’中的每一个后二级区段,按照步骤5.1的方法进行计算,得到个风电场集电线路发生雷电反击闪络次数BFORBhA3;
在前一级区段的集合中截取包括的前半部分组成一个新的集合C’,对C’中的每一个前二级区段,按照步骤5.2的方法进行计算,得到个风电场集电线路发生雷电反击闪络次数
风电场集电线路直击雷的反击闪络率SBFOR的计算式如下:
步骤6,计算风电场集电线路直击雷绕击闪络率SSFFOR;
步骤6.1,计算与后二级区段Bh、雷电流幅值范围A1对应的风电场集电线路发生雷电绕击闪络次数SFFORBhA1;
从雷电流幅值范围A中分解出雷电流幅值为的雷电流幅值范围A1,设雷电流幅值范围A1内共包含n1个区间,n1≤n;对雷电流幅值范围A1,逐个区间计算与后二级区段Bh对应的集电线路发生雷电绕击闪络次数ΔSFFORBh,得到n1个与后二级区段Bh对应的集电线路发生雷电绕击闪络次数ΔSFFORBh,对n1个与后二级区段Bh对应的集电线路发生雷电绕击闪络次数ΔSFFORBh进行累加得到与后二级区段Bh、雷电流幅值范围A1对应的风电场集电系统发生雷电绕击闪络次数SFFORBhA1,计算式分别如下:
ΔSFFORBh=0.1NglG1[P(Ij)-P(Ij+1)]
式中:
lG1为后二级区段Bh的集电线路导线的暴露弧在大地上的水平投影;
步骤6.2,计算与前二级区段Cγ、雷电流幅值范围A2对应的风电场集电线路发生雷电绕击闪络次数SFFORCγA2;
从雷电流幅值范围A中分解出的雷电流幅值范围A2,设雷电流幅值范围A2内共包含n2个区间,n2≤n;对雷电流幅值范围A2,逐个区间计算与前二级区段Cγ对应的集电线路发生雷电绕击闪络次数得到n2个与前二级区段Cγ对应的集电线路发生雷电绕击闪络次数对n2个与前二级区段Cγ对应的集电线路发生雷电绕击闪络次数进行累加得到与前二级区段Cγ、雷电流幅值范围A2对应的风电场集电线路发生雷电绕击闪络次数
式中:
lG2为前二级区段Cγ的集电线路导线的暴露弧在大地上的水平投影;
步骤6.3,计算风电场集电线路直击雷的绕击闪络率SSFFOR;
对步骤5.3中定义的集合B’中的每一个后二级区段,按照步骤6.1的方法进行计算,得到个风电场集电线路发生雷电绕击闪络次数SFFORBhA1;
对步骤5.3中定义的集合C’中的每一个前二级区段,按照步骤6.2的方法进行计算,得到个风电场集电线路发生雷电绕击闪络次数
风电场集电线路直击雷的绕击闪络率SSFFOR的计算式如下:
步骤7,记考虑地形因素影响下的风电场集电线路雷击跳闸率为S,计算式如下;
S=SSFFOR+SBFOR。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华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分公司;合肥工业大学;华能集团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未经华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华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分公司;合肥工业大学;华能集团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19812.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