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PE短纤并热贴合有树脂的织物及其织造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011422487.4 | 申请日: | 2020-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2296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9 |
发明(设计)人: | 何英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科旭纺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6N3/06 | 分类号: | D06N3/06;D06N3/00;B32B27/02;B32B27/32;B32B27/12;B32B27/30;B32B27/34;B32B27/42;B32B27/36;B32B27/28;B32B25/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3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pe 贴合 树脂 织物 及其 织造 工艺 | ||
本申请涉及防切割织物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含PE短纤并热贴合有树脂的织物及其织造工艺。织物包括织物本体,织物本体的纱线采用含有聚乙烯的短纤纱,短纤相互之间存在有空气间隙,空气间隙形成为隔热层,织物本体表面通过高温贴合有树脂。本申请将常见的用于高温贴合树脂的聚乙烯织物改变为短纤织物,短纤织物中由于短纤数量多,相互之间存在间隙,这些间隙形成空气隔热带,使高温热量不易直接损害到聚乙烯短纤混纺纱线上,不易直接热伤到织物本身,从而使得织物不易在高温下与树脂结合后变得僵硬。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防切割织物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含PE短纤并热贴合有树脂的织物及其织造工艺。
背景技术
现有的点珠织物,作为防滑用途,广泛用于纯棉布、涤棉布、尼龙布、麻布、羊毛布、真丝布、防滑布、防水布、密封布、耐高温布、耐低温布、绝缘布、防腐布、野外用高X账蓬布、高X雨伞布、耐老化布类等织物的涂层。
而点珠织物在防护手套中的应用较少,常见的带有点珠的防滑手套为PVC树脂材质,其手套与点珠一体成型。而防护手套多数为长丝,并且带有聚乙烯纤维,因聚乙烯纤维具有高强度耐磨的优点。但是聚乙烯纤维在高温下的耐受性较差,将这类防护手套在高温下进行点胶,变成具有防滑功能的手套时,手套容易变得僵硬。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聚乙烯防护类产品在高温下与树脂结合后容易变得僵硬的缺陷,本申请提供一种含PE短纤并热贴合有树脂的织物及其织造工艺。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含PE短纤并热贴合有树脂的织物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含PE短纤并热贴合有树脂的织物,其特征在于:包括织物本体,所述织物本体的纱线采用聚乙烯短纤纱,所述聚乙烯短纤纱的短纤相互之间存在有空气间隙,空气间隙形成为隔热层,所述织物本体表面通过高温贴合有树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将常见的用于高温贴合树脂的聚乙烯织物改变为短纤织物,短纤织物中由于短纤数量多,相互之间存在间隙,这些间隙形成空气隔热带,使高温热量不易直接损害到聚乙烯短纤混纺纱线上,不易直接热伤到织物本身,从而使得织物不易在高温下与树脂结合后变得僵硬。
可选的,所述聚乙烯短纤纱为含有聚乙烯短纤的包芯、包覆、倍捻或单纱中的一种或几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供了四种工艺形成的聚乙烯短纤纱,这四种聚乙烯短纤纱均可使用,并能获得上述技术效果。
可选的,所述树脂在织物本体表面形态为点珠、胶块或胶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树脂与织物结合后,在表面的形态可以多样,例如起防滑作用的点珠、增加摩擦面的胶块、起到全部保护的胶层,这些均可以得以实现。
可选的,所述树脂为PVC树脂、PE聚乙烯、PP聚丙烯、PS聚苯乙烯、PA聚酰胺、POM聚甲醛、PC聚碳酸酯、聚苯醚、聚砜、橡胶中的一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采用常见的PVC树脂的情况下,其它树脂材料均可以得到应用。本方案一方面增加了原材料的来源范围,另一方面使得织物产品的整个功能也更加丰富全面,产品的适用领域更广。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含PE短纤并热贴合有树脂的织物及其织造工艺,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含PE短纤并热贴合有树脂的织物的织造工艺,其步骤如下:
S1.通过包芯、包覆、倍捻或细纱工艺获得聚乙烯短纤纱;
S2.将聚乙烯短纤纱编织成织物;
S3.在150摄氏度以上的环境下,将树脂热压于织物表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供了采用聚乙烯短纤混纺纱织物热帖树脂的工艺。将温度控制在150摄氏度的时,树脂可融化按模具进行热帖,此时聚乙烯短纤混纺纱织物软硬度适中。
可选的,所述树脂在织物本体表面形态为点珠、胶块或胶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科旭纺织有限公司,未经常州科旭纺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2248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