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效的全热及水分回收装置、海水淡化系统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426304.6 | 申请日: | 2020-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2928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5 |
发明(设计)人: | 闫军威;杨宇;周璇;韩洋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28B3/06 | 分类号: | F28B3/06;F28B9/04;F28F13/00;C02F1/04;C02F103/08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李斌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效 水分 回收 装置 海水 淡化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效的全热及水分回收装置、海水淡化系统和方法,所述全热及水分回收装置,包括表冷器和换热器;所述表冷器包括气体分配室、设置于气体分配室上方的储液室、排列于气体分配室内的若干个换热管;所述换热器具有与表冷器的储液室连通的第一流道和与冷源连接的第二流道,所述换热器用于将表冷器输送到第一流道的水与第二流道的冷源换热;所述第一流道的出水口附近还设有用于排出第一流道中多余的水的排液口。所述海水淡化系统包括所述全热及水分回收装置以及加热器和气扫式膜式组件;本发明结构简单而紧凑,具备较小的体积,传热过程仅有少量能量损耗,可显著提高高湿空气中的全热回收率,大幅提高了能源转化率和能源利用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回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效的全热及水分回收装置、海水淡化系统和方法。
背景技术
工业领域对能量的需求巨大,最大化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能源的二次利用以及循环使用能极大程度上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在工业生产的过程中,其产生的高湿气体所包含的全热的量和水分是巨大的,如果将其直接排向大气,则会浪费大量的能源。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这部分高湿高温空气进行全热及水分回收,同时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传统的热回收方式包轮转式换热器回收、板翅式换热器回收、热管式换热器回收、中间媒体式换热器回收。轮转式换热器主要通过附着在转轮上的干燥剂将来自高湿度的空气流里的湿气冷凝后吸收,旋转至另一侧将湿气释放到低湿度气流中,由此完成潜热转移,并通过转轮芯(蓄热体)进行热湿交换。但其装置较大,占用建筑面积和空间较大,且有传动设备,自身需要消耗动力;板翅式换热器利用特殊的纸质材料或铝泊装配成上下各层间隔而成的通道,进风通过单数层通道,排风通过双数层通道,通过空气与层板的接触传递热量,由此完成对能量的回收利用。但其仅适用于一般空调工程,选用具有局限性,且易脏堵、不易清洗、阻力较大。热管式换热器主要靠热管内工质的相变完成热量传递。但其只能回收显热,不能回收潜热;中间媒体式换热器在全热回收方面效率低,且只能回收显热。
公告号为CN207738619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具有全热回收箱的污泥干化系统。其主要通过将排出的湿热气体经由转轮式全热回收器进行热量回收,由网带干燥机进行干燥处理,而后对将废气升温成热干空气以供系统循环使用。但其自身设备量较多,装置较大,占地面积和空间都较大,且有传动设备,自身需要消耗动力。
公开号为CN101793469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将物料干燥后的废气中水分和废热回收利用的空冷系统,含水蒸气的废气走空冷散热器换热元件内部,经过空冷散热器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空气把废气中的热量带走,废气中部分水份冷凝成水,达到回收废热和水分的目的。但在空气与湿废气进行热交换时,湿废气冷却过程中只有少部分水蒸气冷凝成水,仅回收了废气中的少量潜热。且在冷凝管道中,大量的废气潜热在这一工段被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高效的全热及水分回收装置、海水淡化系统和方法,用于回收高温高湿空气中的全热和水分,以及用于进行海水淡化。其结构简单而紧凑,具备较小的体积,传热过程仅有少量能量损耗,可显著提高高湿空气中的全热回收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效的全热及水分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表冷器和换热器;
所述表冷器包括气体分配室、设置于气体分配室上方的储液室,以及阵列排列于气体分配室内的若干个换热管;所述换热管包括中空管体和气泡发生器,所述中空管体的下端垂直连接于储液室的底面,并穿过储液室的底面与气体分配室连通,所述气泡发生器固定于中空管体的下端内部,用于将气体分配室中的气体通入储液室中;所述储液室的侧壁上开设有进液孔和出液孔,所述气体分配室的侧壁上开设有进气孔;所述换热管的中空管体作为纯净水介质和湿热空气进行全热和水分交换的场所;所述进气孔与待回收全热及水分的湿热空气源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2630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