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柱上组合电器在审
申请号: | 202011426715.5 | 申请日: | 2020-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1529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6 |
发明(设计)人: | 王承玉;冯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B5/02 | 分类号: | H02B5/02;H02B1/46;H02H7/22;H02B13/035 |
代理公司: | 北京工信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6 | 代理人: | 白晓晰 |
地址: | 10019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组合 电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柱上组合电器,包括:箱体、两组套管、绝缘本体、隔离开关和断路器;两组套管的部分结构分别插设于箱体的两侧,其中一组套管中穿设有第一测量线路,另外一组套管中穿设有第二测量线路;绝缘本体置于箱体内,并将箱体内部分隔成第一腔室、第二腔室、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且第一腔室中设置有第一导体,第一导体与第一测量线路对接;隔离开关静触头位于第一腔室内并与第一导体接触,隔离开关动触头位于第四腔室内,隔离开关的导电杆裸露于第一腔室与第四腔室之间的区域;断路器置于第三腔室中,并与第二测量线路通过第二导体连接。本发明结构紧凑、隔离开关断口为明显断开点,绝缘可靠;且该隔离开关断口间绝缘水平较为稳定。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工程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柱上组合电器。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柱上负荷开关、柱上断路器、柱上隔离开关等一般独立存在,且柱上负荷开关和断路器多采用真空灭弧室作为灭弧和隔离断口,这样由于真空灭弧室具有漏气的可能,不能作为安全隔离断口,给检修带来风险和麻烦;或采用SF6气体承担绝缘及灭弧作用,不满足环保要求。而在实际应用中,对于检修人员需要触及的部件均需要通过隔离断口隔离其它非检修段的带电部分,并使检修部件接地。对于柱上真空开关设备往往通过在线路上另安装隔离开关来实现这种隔离,而检修部件的接地则由人工搭接接地线完成。这样另外安装的隔离开关使得在一个柱上既要安装柱上真空开关,又要安装隔离开关使得布置、接线繁杂,而且无法实现柱上真空开关与隔离开关的连锁,也不便于柱上狭小空间的带电检修。可以看出,现有柱上组合电器的外部集成,隔离开关环境适应性较差,且与互感器、避雷器等设备集成度不高,无法满足配电分布式自动化的使用要求。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柱上组合电器,旨在解决现有柱上组合电器无法内部集成隔离开关,断口绝缘水平难以保证,且外部测量线路与内部导体对接误差较大的问题。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柱上组合电器,包括:
箱体;
两组套管,两组所述套管的部分结构分别插设于所述箱体的两侧,其中一组所述套管中穿设有第一测量线路,另外一组所述套管中穿设有第二测量线路;
绝缘本体,其置于所述箱体内,并将所述箱体内部分隔成第一腔室、第二腔室、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且所述第一腔室中设置有第一导体,所述第一导体与所述第一测量线路对接;所述第二腔室中设置有第二导体,所述第二导体与所述第二测量线路对接;
隔离开关,其置于所述箱体内,且所述隔离开关静触头位于所述第一腔室内并与所述第一导体接触,所述隔离开关动触头位于所述第四腔室内,所述隔离开关的导电杆裸露于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第四腔室之间的区域;
断路器,其置于所述第三腔室中,并与所述第二测量线路通过所述第二导体连接,用于投切线路正常电流或切断故障电流。
进一步地,上述柱上组合电器中,所述隔离开关包括:隔离开关操动轴、隔离开关绝缘拉杆、隔离开关导电杆、隔离开关静触头和隔离开关动触头;其中,
所述隔离开关绝缘拉杆的一端与所述隔离开关操动轴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隔离开关导电杆相连接,所述隔离开关操动轴通过驱动所述隔离开关绝缘拉杆操动带动所述隔离开关导电杆在所述隔离开关静触头与所述隔离开关动触头之间移动以实现所述隔离开关静触头与所述隔离开关动触头的导通与分断。
进一步地,上述柱上组合电器中,所述隔离开关导电杆靠近所述隔离开关静触头的一端内嵌有导向块,所述隔离开关导电杆上靠近所述隔离开关动触头的一端设置有若干第一导向环,各所述第一导向环分布在所述隔离开关动触头的两侧,所述导向块与所述第一导向环相配合,用以使得所述隔离开关静触头和所述隔离开关动触头对中插设在所述隔离开关导电杆上。
进一步地,上述柱上组合电器中,所述导向块的周向开设有若干通气孔,以避免所述箱体内的绝缘气体封闭。
进一步地,上述柱上组合电器中,所述断路器包括:断路器操动轴、断路器绝缘拉杆和真空灭弧室;其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2671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