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微柱阵列相变换热的电池夹层装置及换热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427934.5 | 申请日: | 2020-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3123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06 |
发明(设计)人: | 焦凤;李倩;何永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10/613 | 分类号: | H01M10/613;H01M10/615;H01M10/625;H01M10/6554;H01M10/6556;H01M10/6569 |
代理公司: | 天津煜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2246 | 代理人: | 朱维 |
地址: | 650093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阵列 相变 电池 夹层 装置 方法 | ||
1.一种基于微柱阵列相变换热的电池夹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锂电池组(1)、微通道Ⅰ(2)、微通道Ⅱ(4)、微通道Ⅲ(5),微通道Ⅰ(2)与微通道Ⅲ(5)平行,微通道Ⅰ(2)固定设置在锂电池组(1)顶端,微通道Ⅲ(5)固定设置在锂电池组(1)底端,微通道Ⅱ(4)固定设置在锂电池组(1)侧端,微通道Ⅰ(2)、微通道Ⅱ(4)和微通道Ⅲ(5)依次连通形成相变换热夹层,微通道Ⅰ(2)的底面内壁均匀设置有微柱阵列Ⅰ(3),微通道Ⅲ(5)的顶面内壁均匀设置有微柱阵列Ⅱ(6),微柱阵列Ⅰ(3)与微通道Ⅰ(2)的底面垂直,微柱阵列Ⅱ(6)与微通道Ⅲ(5)的顶面垂直,微柱阵列Ⅰ(3)和微柱阵列Ⅱ(6)均利用亲水性双面抛光硅(100)晶片制备,微柱阵列Ⅱ(6)表面涂覆有超疏水表面;
微柱阵列Ⅰ(3)的微柱为圆柱体或方形柱结构,微柱阵列Ⅰ(3)的微柱直径或边长为10~100μm,高度为微通道Ⅰ(2)高度的0.5~0.75倍,相邻微柱的间距为10~100μm;微柱阵列Ⅱ(6)的微柱为圆柱体或方形柱结构,微柱阵列Ⅱ(6)的微柱直径或边长为300~500nm,高度为6~10μm,相邻微柱的间距为2~10μm;微通道Ⅰ(2)与微通道Ⅲ(5)的高度相等,微通道Ⅰ(2)高度为500~1000μ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微柱阵列相变换热的电池夹层装置,其特征在于:微通道Ⅱ(4)垂直于微通道Ⅰ(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微柱阵列相变换热的电池夹层装置,其特征在于:微通道Ⅰ(2)与微通道Ⅲ(5)的长度和宽度均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基于微柱阵列相变换热的电池夹层装置,其特征在于:微通道Ⅰ(2)的长度为锂电池组(1)长度的1~1.1倍,宽度为锂电池组(1)宽度的1~1.1倍。
5.基于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基于微柱阵列相变换热的电池夹层装置的换热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具体步骤:
(1)锂电池组位于低温状态时,将高温蒸汽从微通道Ⅲ的蒸汽口通入微通道Ⅲ内,蒸汽与锂电池组底端进行热交换,蒸汽在微通道Ⅲ顶端的微柱阵列Ⅱ表面持续凝结成离散小液滴,离散小液滴生长合并成冷凝液滴,冷凝液滴在重力作用下脱落聚集在微通道Ⅲ底部并沿微通道Ⅲ的轴向流动,未冷凝的蒸汽沿微通道Ⅱ通入微通道Ⅰ,蒸汽与锂电池组顶端进行热交换,蒸汽在微通道Ⅰ底端的微柱阵列Ⅰ表面持续凝结成离散小液滴,离散液滴生长合并成冷凝液滴并沿微通道Ⅰ的轴向流动,实现对锂电池组二次预热,从微通道Ⅰ的液体口排出,利用蒸汽冷凝的相变传热实现锂电池组的快速预热;
(2)锂电池组位于高温状态时,将冷却液从微通道Ⅰ的液体口加入到微通道Ⅰ的储液池内,冷却液与锂电池组顶端进行热交换,储液池中的冷却液通过微柱阵列Ⅰ的毛细泵送作用在微通道Ⅰ底端的微柱阵列Ⅰ间形成毛细流动,并持续远离微通道Ⅰ的储液池,微通道Ⅰ的底面形成冷却液薄液膜,并与锂电池组顶端持续热交换蒸发形成蒸汽,其中远离储液池的毛细作用力最大,微柱阵列Ⅰ间隙里的冷却液最少,蒸发得最快,储液池中的冷却液由于微柱阵列Ⅰ的毛细泵送作用不断被吸入以补充微柱阵列Ⅰ间减少的冷却液;未被蒸发的冷却液在微柱阵列Ⅰ的泵送作用和重力作用下沿微通道Ⅱ流入微通道Ⅲ中,冷却液与锂电池组底端进行热交换蒸发形成蒸汽,实现对锂电池组二次冷却,从微通道Ⅲ的蒸汽口排出,利用薄膜蒸发产生的汽化潜热实现锂电池组的快速冷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27934.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SMT印刷机的切刀装置
- 下一篇:一种新型全自动车用遮阳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