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微波暗室多静区构建方法及微波暗室多静区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1428098.2 | 申请日: | 2020-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6640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16 |
发明(设计)人: | 刘佳琪;艾夏;李志平;刘鑫;高路;刘向荣;陈姝媛;孟刚;水涌涛;周岩;龚晓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R29/08 | 分类号: | G01R29/08;G01R29/10;G01S7/4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7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波 暗室 多静区 构建 方法 系统 | ||
微波暗室多静区构建方法及微波暗室多静区系统,包括:位于焦点处的馈源,发射出的球面波经反射面反射后变为平面波,形成主静区;偏离焦点处的馈源,发射出的球面波经反射面反射后电磁波束发生偏转,形成副静区。采用本申请中的方案,在紧缩场系统中,利用多个偏焦馈源,形成多个静区能够实现空间多目标电磁特征测量环境的构建,适用于较为复杂的多波束电磁实物仿真环境。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间信息对抗技术,具体地,涉及一种微波暗室多静区构建方法及微波暗室多静区系统。
背景技术
紧缩场是通过精密反射器准直形成平面波静区和低背景电磁环境,自1969年佐治亚工学院Johnson教授发明以来,逐渐成为雷达目标特性精密测量的基础性主流装备。截至2015年,美国公布的RCS测试场认证状态,波音7个,洛克希德马丁5个,雷神4个,BAE2个,GE1个,NASA1个,其它(含海空军)17个,高校2个(OSU,GTRI),合计39个。
自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研究紧缩场技术,已自主研制出不同尺寸,多种类型的紧缩场。1992年我国自行研制了国内第一台静区1.5m 双柱面紧缩场,2000年完成了静区5m的大型双柱面紧缩场建造,2002 年建造了静区尺寸为4.5m的单旋转抛物面紧缩场,2003年研制了静区为0.8m的前馈卡塞格伦紧缩场,2009年研制出静区6m的单反射面紧缩场,2012年研制出静区16m的单反射面紧缩场。
国内外紧缩场的主要技术功能是实现远场平面波条件,用于天线方向图和雷达目标RCS特性测量,紧缩场通常要求为单一平面波静区。传统抛物面有偏焦多波束的应用,但其工作在天线的远场辐射区。
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尚未有微波暗室内的多波束应用实现方案。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微波暗室多静区构建方法及微波暗室多静区系统,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微波暗室多静区构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至少一个馈源置于焦点处,位于焦点处的馈源发射出的球面波经反射面反射后变为平面波,形成主静区;
将至少一个馈源置于偏离焦点处,通过控制偏离焦点的馈源的位置与焦点的距离,使电磁波束发生偏转,形成副静区。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微波暗室多静区系统,包括:用于多个馈源、以及反射面的控制模块;
位于焦点处的馈源,发射出的球面波经反射面反射后变为平面波,形成主静区;
偏离焦点处的馈源,发射出的球面波经反射面反射后电磁波束发生偏转,形成副静区。
采用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微波暗室多静区构建方法及微波暗室多静区系统,在紧缩场系统中,利用多个偏焦馈源,形成多个静区能够实现空间多目标电磁特征测量环境的构建,适用于较为复杂的多波束电磁实物仿真环境。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一中微波暗室多静区构建方法实施的流程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二中微波暗室多静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三中多静区紧缩场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三中多静区馈源排列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三中多静区空间分布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三中紧缩场反射面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未经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2809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铝基板的连续切割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 下一篇:一种冷轧型钢修复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