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隧道底部结构变形综合监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428443.2 | 申请日: | 2020-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9703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29 |
发明(设计)人: | 刘艳青;许学良;马伟斌;郭小雄;马超锋;付兵先;程爱君;王志伟;邹文浩;安哲立;柴金飞;赵鹏;牛亚彬;徐湉源;李尧;王子洪;马召辉;韩正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铁道建筑研究所;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7/16 | 分类号: | G01B7/16;G01C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聿华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1 | 代理人: | 刘硕 |
地址: | 10008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隧道 底部 结构 变形 综合 监测 方法 | ||
1.一种隧道底部结构变形综合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隧道底部安装隧底深部围岩变形监测系统,用以监测隧底深部围岩的竖向变形量;
在隧道底部安装隧底仰拱变形监测系统(2),用以监测隧底仰拱竖向变形量;
根据隧道的实际条件设定控制值,并根据控制值划分出正常、预警、报警和超限四个隧道变形等级;
根据隧底深部围岩的竖向变形量和隧底仰拱竖向变形量计算出累积变形值,比较累积变形值和控制值得到所监测隧道的隧底变形等级;
控制值选取为Lc,监测的隧底深部围岩的竖向变形为L1,隧底仰拱竖向变形为L2,则累积变形值满足:L=k1L1+k2L2;其中,k1和k2根据实际情况和经验进行选取的系数,且满足k1+k2=1;
隧底深部围岩的竖向变形为L1为隧底深部围岩变形监测系统监测的位移变化D,其满足:
D=(R1-R0)G
式中,R0为初始读数,通常在灌浆结束24小时后取值;R1为当前读数;G为仪器系数,由率定表给定;
隧底仰拱变形监测系统(2)包括若干静力水准仪,所述静力水准仪包括均匀布置在隧道内各个观测点上的观测点静力水准仪(21)和设置在最外端的基准点静力水准仪(22);
隧底仰拱竖向变形为L2为隧底仰拱变形监测系统(2)测得的观测点沉降值ΔH;
初始时的静力水准仪的传感器系数为k0;实测时的静力水准仪的传感器系数为ki,基准点静力水准仪(22)的初始值为H0,实时测量值为H;观测点静力水准仪(21)的初始值为Hi0,实时测量值为Hi;则观测点沉降值ΔH计算公式为:
ΔH=ki(Hi-Hi0)-k0(H-Hi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底部结构变形综合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隧底深部围岩变形监测系统包括若干隧底深部围岩变形监测装置(1),所述隧底深部围岩变形监测装置(1)按照一定的距离分层间隔布置在隧底深部围岩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隧道底部结构变形综合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隧底深部围岩变形监测装置(1)包括深入到隧底深部围岩位置的安装孔(10),所述安装孔(10)的底部设置有锚固在隧底深部围岩上的锚头(13),所述安装孔(10)的上端设置有位移传感器(15);
其中,所述锚头(13)通过测杆(14)连接所述位移传感器(15)的拉杆(16);所述锚头(13)随隧底深部围岩发生变形时通过所述测杆(14)带动所述拉杆(16)伸缩,所述位移传感器(15)根据所述拉杆(16)的伸缩量得到隧底深部围岩的变形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隧道底部结构变形综合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安装所述隧底深部围岩变形监测装置(1)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钻安装孔(10),使用地质钻机或潜孔钻机进行钻孔,在安装孔(10)的外端设置内径较大的孔口;
安装灌浆保护管(11),在安装孔(10)内设置放置灌浆保护管(11),并通过锚固剂(12)将灌浆保护管(11)的管口固定在安装孔(10)的孔口内;
安装锚头(13)和测杆(14),将锚头(13)和测杆(14)组装好,并放置在安装孔(10)内;根据现场地质选取浆液进行灌装;
安装位移传感器(15),将位移传感器(15)插入安装孔(10),并使拉杆(16)与所述测杆(14)旋接,固定所述位移传感器(15)并引出引线和输出电缆,最后加装传感器保护罩(1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铁道建筑研究所;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铁道建筑研究所;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28443.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