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适应可降解止血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437023.0 | 申请日: | 2020-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1637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1 |
发明(设计)人: | 石强;杨鹤;马志方;关兴华;刘静川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61L24/08 | 分类号: | A61L24/08;A61L24/04;A61L24/02;A61L24/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王欢 |
地址: | 13002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适应 降解 止血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适应可降解止血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由包括改性硅藻土、细胞活性氧响应性聚合物、生物大分子和药物的物料制得;所述生物大分子选自海藻酸钠、壳聚糖、硫酸软骨素和透明质酸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改性硅藻土由硅烷偶联剂和硅藻土反应制得。改性硅藻土通过毛细现象、静电相互作用以及氢键来吸附药物,并且通过化学反应固定ROS响应性聚合物,在材料降解时或创口处出现由于疾病反应导致的ROS水平升高时负载在改性硅藻土中的药物被释放出来,以此赋予所述的自适应可降解止血材料对药物的负载与释放能力;不需要移除,继续起到抗炎促伤口愈合作用,并随伤口愈合材料自动降解。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适应可降解止血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战争和事故往往会带来巨大的人员伤亡,其中的很大一部分死亡来自于无法有效的控制出血。据统计,很多伤者在送往医院的路上因失血过多死亡。因此,止血材料的研究进展受到了多方关注。一般来说止血是生物机体本身受损后进行自我保护的应激反应,通过一系列凝血级联反应实现,包括活化血小板形成血栓,激活凝血酶促途径活化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网络等。市场上常见的止血材料,往往集中于通过吸收流动的血液,富集血细胞,活化血小板的方式或者添加可以加速凝血级联反应进行的物质以促进凝血。例如矿物沸石,高岭土和其他相关的硅酸铝。这些材料已经作为常规的作战和野外作业配置用于商业用途。但是目前已有的止血产品,都存在各自的缺点,例如,沸石粉虽然可有效用于高血压出血,然而其放热反应会导致组织二次损伤,并且不具有生物降解性会导致异物反应。
近年来,也已经报道了一些生物来源的止血材料,这些材料不具有破坏性的类似矿物沸石的放热反应。有些无机氧化物的高度负电性,可以参与凝血过程之中,促进凝血。例如,硅藻是具有独特的三维硅壁结构以及高度有序的孔结构的单细胞微藻。而且,其该表面具有极性的带负电荷的硅烷醇基,可以有效地促进血液凝结。然而,生物材料的生产和纯化相对复杂且昂贵,使得难以大量制备。而硅藻土作为一种天然的化石材料,是一种生物硅质沉积岩,主要由古代硅藻的残骸组成。它具有储备丰富,价格低廉的优点,并且可以通过简单的修饰来装载药物。然而,由于其微米尺寸,它具有可能会进入人体并引起危险血栓形成的潜在风险。迄今为止,已经开发了各种形式的止血材料。例如,具有三维孔结构的止血海绵可以快速吸收血液,浓缩血细胞和凝血因子;止血凝胶可以快速覆盖、封堵出血创面以及其他一系列具有优异的止血性能的止血材料形式。它们的基质材料具有广泛的来源,可以通过各种物理/化学相互作用加载不同的介质,解决了微粒泄漏的问题。
然而,这些偏重止血的发明忽视了一个关键问题。在成功止血后,对止血材料的清除,往往会带来血块破损或伤口撕裂的问题,对伤者造成二次伤害;而且,伤口部位本身发生炎症反应,黏土类止血材料往往促进炎症反应,产生大量ROS。由于可控的炎症反应利于伤口愈合,但ROS过量反而抑制伤口修复,并引发其它疾病。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适应可降解止血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材料具有生物可降解性和自适应响应缓释药物的能力。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适应可降解止血材料,由包括改性硅藻土、细胞活性氧响应性聚合物、生物大分子和药物的物料制得;
所述改性硅藻土、细胞活性氧响应性聚合物和生物大分子的质量比为1:1~100:10~100;所述药物和改性硅藻土的质量比为1:10~100;
所述生物大分子选自海藻酸钠、壳聚糖、硫酸软骨素和透明质酸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改性硅藻土由硅烷偶联剂和硅藻土反应制得。
优选地,所述硅藻土和硅烷偶联剂的质量比为1:1~10;
所述硅烷偶联剂选自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甲氧基-聚(乙二醇)-硅烷、7-十八烷基三氯硅烷和3-(环氧丙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中的一种或多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3702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