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采煤沉陷区治理用钻孔罐浆回填设备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438771.0 | 申请日: | 2020-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1027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1 |
发明(设计)人: | 高淑林;高永利;白冰;任永珍 | 申请(专利权)人: | 高淑林 |
主分类号: | E21F15/00 | 分类号: | E21F15/00;E21B7/02;B28C1/16;B28C1/18;B28C7/04;B28C7/16 |
代理公司: | 苏州中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66 | 代理人: | 赵路路 |
地址: | 033000 山西***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采煤 沉陷 治理 钻孔 回填 设备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灌浆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采煤沉陷区治理用钻孔罐浆回填设备及方法,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砂浆箱,所述砂浆箱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进料斗,所述砂浆箱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一皮带轮,所述第一皮带轮的表面转动连接有传动带。本发明通过第一液压缸、滑板、限位杆、第三电机和钻杆的使用下,可以对采煤沉陷区地面进行钻孔工作,钻孔工作完成后,通过出料管、灌浆泵、连接管、第二液压缸和连接板的配合下,可以将砂浆箱内部的砂浆进入灌浆管中,实现孔洞的灌浆,从而实现在同一设备上进行钻孔和灌浆,进而提高工作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灌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采煤沉陷区治理用钻孔罐浆回填设备及方法。
背景技术
煤矿地下采矿引起岩层移动和地表沉陷的现象和过程,又称“矿山岩层及地表移动”。矿产被采出以后,采区周围岩体内部原有的力学平衡状态受到了破坏,使岩层发生了移动、变形和破坏。当开采面积达到一定范围之后,移动和破坏将波及到地表。位于开采影响范围内的房屋建筑、铁路、河流和井巷等就要产生变形或损坏。开采沉陷学科就是观测、研究这些移动和变形的规律以及防治这些变形和破坏给人们生产或生活带来的有害影响,充填灌浆是比较常用的一种采煤沉陷区加固办法,该方法包括钻孔和灌浆两个主要的工作环节。
在充填灌浆前,需要先在采煤沉陷区地面上钻孔,而后才能进行灌浆,且这两个步骤一般通过两种设备独立加工完成,实施起来较为繁琐,且耗时间,工作效率不高,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采煤沉陷区治理用钻孔罐浆回填设备及方法。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采煤沉陷区治理用钻孔罐浆回填设备及方法,解决了现有的钻孔罐浆回填设备在对采煤沉陷区地面上钻孔和灌浆实施起来较为繁琐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采煤沉陷区治理用钻孔罐浆回填设备,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砂浆箱,所述砂浆箱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进料斗,所述砂浆箱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一皮带轮,所述第一皮带轮的表面转动连接有传动带,所述传动带的内表面转动连接有第二皮带轮,所述第二皮带轮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转杆,所述第一转杆的另一端与进料斗的内壁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杆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粉碎刀,所述砂浆箱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转杆,所述第二转杆的另一端通过轴承与砂浆箱的内侧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杆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搅拌片,所述底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内部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的内顶壁与底板的顶部之间固定连接有限位杆,所述限位杆的表面滑动连接有滑板,所述滑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液压缸,所述第一液压缸的底部与底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滑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的内部安装有第三电机,所述第三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钻杆,所述砂浆箱的底侧固定连接有出料管,所述出料管的端部固定连接有灌浆泵,所述灌浆泵的顶部固定连就饿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端部固定连接有灌浆管,所述固定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液压缸,所述第二液压缸的底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内部与灌浆管的表面固定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底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架,两个所述连接架之间固定连接有把手杆,所述把手杆的表面设有橡胶垫。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电机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环,所述固定环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杆,连接杆的端部与砂浆箱的一侧固定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底板的底部安装有万向轮,所述万向轮的数量为四个。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固定板的内部开设有限位孔,限位孔的内部与连接管的表面贯穿,所述连接管为软管材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高淑林,未经高淑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3877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