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核壳结构的硅氧颗粒及其制备方法、负极材料、电池在审
申请号: | 202011439050.1 | 申请日: | 2020-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3572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9 |
发明(设计)人: | 张和宝;李喆;罗姝;查道松;王岑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普瑞斯(南京)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4/36 | 分类号: | H01M4/36;H01M4/38;H01M4/48;H01M4/62;H01M10/0525;C01B32/05;C01B32/97;C01B33/113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和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46 | 代理人: | 冷文燕;刘兴 |
地址: | 210006 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凤***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结构 颗粒 及其 制备 方法 负极 材料 电池 | ||
本申请提供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硅氧颗粒,包括:内核颗粒,包括硅氧化合物基质及单质纳米硅颗粒,所述内核颗粒中硅氧含量摩尔比如下:氧元素/硅元素=X,0.5≤X≤1.5;碳化硅壳层,包覆所述内核颗粒,构成具有核壳结构的硅氧颗粒;碳层,包覆所述具有核壳结构的硅氧颗粒。该种硅氧颗粒用于电池,具有低膨胀率、较长循环寿命、高容量、高库伦效率等特点。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领域,具体地,涉及具有核壳结构的硅氧颗粒及其制备方法、负极材料、电池。
背景技术
由于近年来各种便携式电子设备、电动汽车以及储能系统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对于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的锂离子电池的需求日益迫切。目前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主要为石墨,但由于理论容量低,限制了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进一步提高。由于硅负极材料具有其它负极材料无法匹敌的高容量优势,近些年来成为了研发热点,并逐渐从实验室研发走向商业应用。其中,单质硅负极材料在嵌脱锂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体积效应,体积变化率约为300%,会造成电极材料粉化以及电极材料与集流体分离。另外,由于硅负极材料在电池充放电过程中不断地膨胀收缩而持续破裂,产成的新鲜界面暴露于电解液中会形成新的SEI膜,从而持续消耗电解液,降低了电极材料的循环性能。针对单质硅类负极的上述问题,科研人员采用了硅氧化合物作为电池的负极材料。硅氧化合物的理论容量约为1700mAh/g,虽然其容量低于单质硅负极材料,但其膨胀率和循环稳定性均有明显优势,相比单质硅来说更易实现工业化应用。然而,相比于传统的石墨负极材料,硅氧化合物仍存在膨胀较大,在电池中形成的SEI不稳定,循环稳定性略差等技术难题。
背景技术部分的内容仅仅是公开人所知晓的技术,并不代表本领域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硅氧颗粒,该种硅氧颗粒用于电池,具有低膨胀率、较长循环寿命、高容量、高库伦效率等特点。
根据本申请一个方面,所述具有核壳结构的硅氧颗粒包括:内核颗粒,包括硅氧化合物基质及单质纳米硅颗粒,所述内核颗粒中硅氧含量摩尔比如下:氧元素/硅元素=X,0.5≤X≤1.5,优选为0.8≤X≤1.2;更优选地,0.9≤X≤1.1;碳化硅壳层,包覆所述内核颗粒,构成具有核壳结构的硅氧颗粒;碳层,包覆所述具有核壳结构的硅氧颗粒。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述内核颗粒的中值粒径为为0.05~20微米,优选为0.3~15微米,更优选为3~10微米。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述内核颗粒的粒径跨度为≤2.0,优选为≤1.5,更优选为≤1.0。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述单质纳米硅颗粒,均匀分散于所述硅氧化合物基质中。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述单质纳米硅颗粒中值粒径为0.1~20纳米,优选为0.3~10纳米。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述碳化硅壳层厚度为1~200纳米,优选为8~100纳米,更优选为10~80纳米。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述碳层厚度为1~2000纳米,优选为3~500纳米,更优选为5~200纳米。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述碳层对于所述硅氧颗粒的质量占比为0.1~15wt%,优选为0.5~10wt%,更优选为1~5wt%。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述硅氧颗粒的比表面积为0.1~20m2/g,优选为0.8~10m2/g,更优选为1~7m2/g。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述硅氧颗粒的振实密度≥0.4g/cm3,优选为≥0.7g/cm3,更优选为≥0.9g/cm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普瑞斯(南京)有限公司,未经安普瑞斯(南京)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3905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