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鱼类苗种池塘养殖的网箱及养殖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442036.7 | 申请日: | 2020-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7102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2 |
发明(设计)人: | 耿龙武;徐伟;李晨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1/60 | 分类号: | A01K61/60;A01K61/1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文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23210 | 代理人: | 何强 |
地址: | 150070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鱼类 苗种 池塘 养殖 网箱 方法 | ||
一种用于鱼类苗种池塘养殖的网箱及养殖方法,它涉及鱼类苗种养殖用具。它解决了解决现有浮动式网箱和固定式网箱在养殖实验鱼时存在捕鱼困难、清洗更换网箱工作强度大的问题。本发明的长方形网箱上层大网衣的四个边固定在钢丝绳框架上,上层大网衣和下层小网衣高度各为一米,下层小网衣和网底网目相同,下层小网衣的侧面距离底部有开孔,网底的四个角设有聚乙烯固定绳。方法不累述。本发明的整个生长周期不用清洗更换网箱,苗种检查时,集中到底部出鱼口直接捕出,不需要拆卸网箱。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鱼类苗种养殖用具,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鱼类苗种池塘养殖的网箱及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鱼类苗种池塘养殖是指将当年繁育的鱼苗(水花),在池塘中经分级培育,到当年年底养成大规格鱼种的过程。在进行池塘养殖实验时,要满足不同实验处理间的分组、重复、条件一致等要求。池塘网箱养殖,可有效利用水体,对养殖鱼类进行管理,是实验研究的主要池塘养殖方式。网箱养殖起源于19世纪末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后传往世界各地。我国的淡水网箱养殖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近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几乎在所有的大、中、小型湖泊、水库都有网箱养鱼,在某些缓流的河道甚至池塘中也在进行网箱养鱼。网箱的种类以箱体的装配方式、有无盖网,分为封闭式和敞口式网箱。以网箱形状分,有长方形、正方形、多边形和圆形;按网箱设置方式分,有固定式、下沉式和浮动式。浮动式网箱是采用最广泛的一种设置方式,箱体悬挂在浮力装置或框架上,使之在水面浮动,可根据需要移动网箱,避开不利环境条件,移入更合适的水域。由于网衣入水一段时间后,网衣容易被藻类粘附堵塞网目,影响水体交换和滋生病菌,严重影响养殖效果,需要定期(15d~20d)检查和清除网箱周围的附着物,存在管理工作强度大的缺点。并且,浮动式网箱对放养苗种的最小规格有要求,必须培育至适宜规格才能入箱养殖。固定式网箱为采用竹桩、木桩或水泥桩钉牢于水底,桩顶高出水面,将网箱固定于桩上,箱体上部高出水面1米左右,箱底离水底1~2米的一种网箱设置方式。同样存在清理更换网箱工作强度大、捕鱼困难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浮动式网箱和固定式网箱在养殖实验鱼时存在捕鱼困难、清洗更换网箱工作强度大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用于鱼类苗种池塘养殖的网箱及养殖方法,解决该问题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的一种用于鱼类苗种池塘养殖的网箱,网箱呈长方形,由上层大网衣、下层小网衣、钢丝绳框架、出鱼口、聚乙烯固定绳、网底和网袋组成,上层大网衣上端的四个边固定在钢丝绳框架上,上层大网衣的下端与下层小网衣的上端连接,在下层小网衣的侧面设有出鱼口,网底的四个角设有聚乙烯固定绳,网袋的网口设在出鱼口上。
一种用于鱼类苗种池塘养殖网箱的养殖方法,该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将采用本发明的一种用于鱼类苗种池塘养殖的网箱,选择池底平整的长方形池塘,网箱上口每边的延长线在池塘护坡上固定M12*80mm的羊眼膨胀钩,膨胀钩之间用5mm钢丝绳连接,并用重型开体M14钢丝绳收紧器收紧,按网箱位置在底角外侧固定线径6mm、内径48mm的铁环,网箱底角连接的6mm聚乙烯固定绳,穿过铁环拉紧后系在上口的膨胀钩上,安置好多个网箱,相邻网箱之间间隔1米,池塘中间安放1.5kw水车增氧机一台;
步骤二、池塘采用生石灰100kg消毒后,向池塘内注水至70~80cm深,施有机肥50kg,培育轮虫等浮游生物,待浮游生物量达到5000个/L~6000个/L,将大鳞鲃实验仔鱼平游后入网箱内培育,每网箱放养仔鱼数量为1~2万尾,5天后浮游生物量开始降低时,开始投喂苗种开口饵料;
步骤三、仔鱼在网箱内培育20天,检查网箱内仔鱼成活率和生长状况,松开网箱四个底角的聚乙烯固定绳,将网箱内苗种全部聚集至出鱼口的网袋内,将网袋内的苗种全部倒出,仔鱼平均成活率为66.00~83.21%,体长为2.25~3.75cm,体重为0.17~0.21g;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4203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