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稻田蟹防逃逸圈围施工方法及其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2011445709.4 | 申请日: | 2020-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4451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4 |
发明(设计)人: | 董俊;刘峰;李娴;闫法军;刘晓晨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省淡水渔业研究院(山东省淡水渔业监测中心) |
主分类号: | A01K61/59 | 分类号: | A01K61/59;A01K61/00 |
代理公司: | 济南佰智蔚然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85 | 代理人: | 彭宾 |
地址: | 25001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稻田 逃逸 施工 方法 及其 设备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稻田蟹防逃逸圈围施工方法及其设备,所用方法利用了圈围设备自身重力,放置后能够在两个高低不一的端部撑拉设备之间沿着绳索滑动,投放圈围设备方便省力,而稻田蟹防逃逸圈围施工设备包括端部撑拉设备、绳索和圈围设备,两个端部撑拉设备的上端之间锁紧有两个相互平行的绳索,两个绳索之间钩挂有多个依次相互贴靠在一起的圈围设备。本发明解决了现有人工布置塑料膜结构的圈围结构存在布置费时费力且抗风能力差的问题,同时提供一种稻田蟹防逃逸圈围施工设备,提高了圈围施工效率,且布置的相应圈围设备抗风能力好,绿色环保,可回收重复利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稻田蟹防逃逸技术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稻田蟹防逃逸圈围施工方法及其设备。
背景技术
稻田蟹就是河蟹,也叫“螃蟹”或“毛蟹”,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动物。河蟹是横行的。头部和胸部结合而成的头胸甲呈方圆形,质地坚硬。身体前端长着一对眼,侧面具有两对十分坚锐的蟹齿。螃蟹最前端的一对附肢叫螯足,表面长满绒毛;螯足之后有4对步足,侧扁而较长;腹肢已退化。河蟹的雌雄可从它的腹部辨别:雌性腹部呈圆形,雄性腹部为三角形。目前我国很多地方都采用了稻田养蟹的方式,稻蟹共生,稻田病虫害、杂草明显减少,稻田为河蟹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有利于河蟹隐蔽,蜕壳和生长,所以稻蟹共生,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而我单位作为一家专业的水产研究机构,对许多地方稻田蟹的企业和地方养殖户进行了技术指导,在此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其中一个较为显著的问题就是稻田养蟹过程中,在稻田田埂上布置防止蟹逃的设施较为费时费力,一般的就是采用绕着稻田插杆,再在相邻杆之间铺设塑料膜的方式,并将插杆与塑料膜之间固定住,主要依靠人力进行,需要反复多次弯腰操作,而且塑料膜用完后难以回收再次利用,环保性差,同时这种塑料膜遇到气候恶劣的时候,容易被风刮倒,造成拦截蟹逃跑的能力失效,也就容易产生经济损失,基于这个情况,特别研究后,提出了一种相对省时省力的稻田蟹防逃逸圈围施工方法,而且对应地设计出了具体结构的圈围施工设备和圈围设备。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现有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稻田蟹防逃逸圈围施工方法,解决了现有人工布置塑料膜结构的圈围结构存在布置费时费力且抗风能力差的问题,同时提供一种稻田蟹防逃逸圈围施工设备,提高了圈围施工效率,且布置的相应圈围设备抗风能力好,绿色环保,可回收重复利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于:
本发明提供一种稻田蟹防逃逸圈围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在稻田田埂边沿两端架设能够临时固定的端部撑拉设备,且形成两个端部撑拉设备的上端一高一低的使用状态;
S2、两个端部撑拉设备的上端之间装配上两条绳索,形成两条抻直在两个端部撑拉设备的上端之间倾斜延伸并相互平行的绳索;
S3、在上端较高的端部撑拉设备处向两个绳索上依次投放多个圈围设备,使得圈围设备的两侧能够分别压靠在两个绳索上,多个圈围设备在自重作用下依次自上端较高的端部撑拉设备向上端较低的端部撑拉设备滑动,直至多个圈围设备相互贴靠且最先投放的圈围设备压靠到上端较低的端部撑拉设备的上端,而最后投放的圈围设备抵靠在上端较高的端部撑拉设备的上端;
S4、依次将两个端部撑拉设备的上端调节变形为倾斜下移状态,两条绳索带动圈围设备下降至圈围设备的下端贴靠稻田田埂地面,圈围设备断开与绳索的钩挂连接;
S5、多个圈围设备依次相邻贴靠对接在一起在稻田田埂边沿的长度方向上形成一字形排布的圈围墙壁,且在相邻两个圈围设备的对接竖直插拔结构上自上而下贯穿圈围插杆,使得相邻两个圈围设备的对接处由一个圈围插杆钉在稻田田埂上;
S6、拆卸掉端部撑拉设备和绳索,换一个稻田田埂边沿架设端部撑拉设备和绳索,以布置圈围设备形成另一个圈围墙壁,处于同一个稻田田埂夹角上的两个圈围墙壁相对端对接处由一个圈围插杆钉在稻田田埂上,最终在稻田田埂上的四个圈围墙壁形成圈围在稻田田埂上的圈围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省淡水渔业研究院(山东省淡水渔业监测中心),未经山东省淡水渔业研究院(山东省淡水渔业监测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4570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