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管模拟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2011446202.0 | 申请日: | 2020-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9764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2 |
发明(设计)人: | 王侃;郭玉川;李泽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大紫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18 | 代理人: | 彭一波 |
地址: | 10008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管 模拟 方法 装置 电子设备 | ||
本公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热管模拟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该热管沿轴向包括蒸发段、绝热段和冷凝段,所述方法包括:对所述热管的管壁、吸液芯以及蒸汽腔划分温度节点以构建传热模型;以及求解所述传热模型以获得所述热管的参数,对于管壁,在构建所述传热模型时考虑轴向及径向的热传导;对于吸液芯,在构建所述传热模型时考虑径向热传导、轴向热传导、与蒸汽腔之间的蒸发/冷凝传热以及工质回流传热;对于蒸汽腔,在构建所述传热模型时考虑与所述吸液芯中工质的蒸发/冷凝传热以及蒸汽的流动传热。通过本公开的处理方案,提高了热管稳定运行阶段的模拟精度,能对固定倾角下的热管运行进行分析,同时能够对热管是否达到传热极限进行实时判断。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热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热管模拟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热管是一种传热元件,它充分利用了热传导原理与相变介质的快速热传递性质,透过热管将发热物体的热量迅速传递到热源外,其导热能力超过任何已知金属的导热能力。
典型的热管由管壳、吸液芯和蒸汽腔组成,将蒸汽腔抽成负压后充以适量的工作液体,使紧贴蒸汽腔内壁的吸液芯毛细多孔材料中充满液体后加以密封。管的一端为蒸发段(加热段),另一端为冷凝段(冷却段),根据应用需要在两段中间可布置绝热段。当热管的一端受热时吸液芯中的液体蒸发汽化,蒸汽在微小的压差下流向另一端放出热量凝结成液体,液体再沿多孔材料靠毛细力的作用流回蒸发段。如此循环,热量由热管的一端传至另—端。热管在实现这一热量转移的过程中,包含了以下六个相互关联的主要过程:⑴热量从热源通过热管管壁和充满工作液体的吸液芯传递到(液-汽)分界面;⑵液体在蒸发段内的(液-汽)分界面上蒸发;⑶蒸汽腔内的蒸汽从蒸发段流到冷凝段;⑷蒸汽在冷凝段内的汽-液分界面上凝结:⑸热量从(汽-液)分界面通过吸液芯、液体和管壁传给冷源:⑹在吸液芯内由于毛细作用使冷凝后的工作液体回流到蒸发段。
在热管启动过程,一般存在5个阶段:阶段1,吸液芯内工质处于冷凝固态,蒸汽腔为近似真空状态;阶段2,壁面与吸液芯导热,工质熔化且未产生蒸汽;阶段3,熔融工质到达蒸汽腔界面,产生碱金属蒸汽(蒸汽腔内出现稀薄蒸汽);阶段4,蒸发段内的蒸汽密度足够高,出现连续流动(其余空间仍为稀薄蒸汽区);和阶段5:工质被完全融化且蒸汽均为连续流动,进入稳定状态。
在阶段5的正常工作阶段,一般通过网络热阻模型进行模拟,其将热管导热简化为固体传热,忽略工质流动与压降,求解热阻方程。这种模型忽略工质流动对热管性能的影响,忽略蒸汽传热的时间响应过程,并且假设热管始终处于传热极限之下;但是其没有对稳定运行阶段中全部可能传热过程均进行考虑,不能考虑重力对热管运行的影响和实时判断热管是否达到传热极限,并且不能够针对热管实际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非均匀加热/冷却、热管漏热、倾斜角运行等情况进行模拟。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热管模拟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至少部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管模拟方法,所述热管沿轴向包括蒸发段、绝热段和冷凝段,所述方法包括:
对所述热管的管壁、吸液芯以及蒸汽腔划分温度节点以构建传热模型;以及
求解所述传热模型以获得所述热管的参数,
其中,对于所述管壁,在构建所述传热模型时考虑轴向及径向的热传导;
其中,对于所述吸液芯,在构建所述传热模型时考虑径向热传导、轴向热传导、与蒸汽腔之间的蒸发/冷凝传热以及工质回流传热;并且
其中,对于所述蒸汽腔,在构建所述传热模型时考虑与所述吸液芯中工质的蒸发/冷凝传热以及蒸汽的流动传热。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热管还包括保温层,并且所述方法还包括:
对所述保温层划分温度节点以构建传热模型,其中所述保温层被设置为与环境自然对流换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4620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