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声电强化细颗粒凝并的除尘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1446433.1 | 申请日: | 2020-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5767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01 |
发明(设计)人: | 张琳;潘陈烨;卜诗;许伟刚;童永祺;赵睿;刘昕;沈彦儒;余志康;黄好港;杨正君;许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B03C3/017 | 分类号: | B03C3/017;B03C3/011;B03C3/016;B03C3/34;B03C3/43;B03C3/45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英诺创信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58 | 代理人: | 王美华 |
地址: | 21316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强化 颗粒 除尘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声电强化细颗粒凝并的除尘装置,用于烟气除尘,包括荷电单元、凝并单元和除尘单元,烟气依次通过荷电单元、凝并单元和除尘单元且烟气的流动方向呈S型;荷电单元、凝并单元和除尘单元均对应烟气的流动方向设有声波发生器;荷电单元包括极板和芒刺电极,凝并单元包括分流隔板和石墨烯扰流柱,除尘单元包括圆杆电极和弧形极板。本发明利用声场、电场和湍流场的耦合作用,强化细颗粒物的凝并,石墨烯扰流柱在产生扰流的同时还有吸附细颗粒物的作用,除尘区采用弧形收尘极板,增大了收尘面积,能高效除去烟气中的细颗粒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烟气净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声电强化细颗粒凝并的除尘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很多城市存在颗粒粉尘浓度超标的现象,可吸入性粉尘无论对环境和人体都有较大的危害,治理烟尘污染刻不容缓,但粉尘粒径小而难以被除尘器直接捕集,因此如何减少烟气中的细颗粒物,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单一凝并效率低的问题,有必要在现有凝并技术的基础上,研发一种可以强化细颗粒物凝并的除尘装置。改变传统除尘器的内部结构,增设凝并装置,采用多种方法协同作用,提高细颗粒物的凝并效率,从而提高除尘器的除尘效率,是目前除尘技术的重要方向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声垫强化细颗粒凝并的除尘装置,采用多种方法协同作用,提高细颗粒物的凝并效率,从而提高除尘器的除尘效率。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声电强化细颗粒凝并的除尘装置,用于烟气除尘,包括依次平行布置的荷电单元、凝并单元和除尘单元,所述的烟气依次通过荷电单元、凝并单元和除尘单元且烟气的流动方向呈S型;所述的荷电单元、凝并单元和除尘单元均对应烟气的流动方向设有声波发生器;所述的荷电单元内平行与烟气流动方向间隔分布有若干极板,相邻两个极板之间形成供烟气通过的荷电流道,每个荷电流道内均分布有芒刺电极;所述的凝并单元内平行于烟气流动方向间隔分布有若干分流隔板,所述的分流隔板将凝并单元内流动的烟气分隔形成供烟气通过的凝并流道,每个凝并流道内则沿烟气流动方向分布有若干石墨烯扰流柱;所述的除尘单元则垂直于烟气流动方向间隔分布有若干组收尘组件,每组收尘组件内包括若干弧形极板和圆杆电极,所述的弧形极板具有迎风面和背风面,所述的弧形极板的迎风面与背风面均与烟气流动方向垂直。
进一步的,为了避免产生噪声污染,所述的荷电单元、凝并单元和除尘单元内壁分别对应声波发生器的对向方向固定有消音材料。
更进一步的,所述的荷电单元、凝并单元和除尘单元分别呈竖直状态并且平行布置,其中荷电单元的下端与凝并单元的下端气路连通、凝并单元的上端与除尘单元的上端气路连通,烟气进口设于荷电单元的上端侧面,烟气出口则设于除尘单元的底部;所述的荷电单元的声波发生器设置在荷电单元顶部、荷电单元的消音材料设置在荷电单元下端内壁上;所述的凝并单元的声波发生器设置在荷电单元底部、凝并单元的消音材料设置在凝并单元上端内壁上;所述的除尘单元的声波发生器设置在除尘单元顶部、除尘单元的消音材料设置在除尘单元下端内壁上。
进一步的,所述的荷电单元内设有三块极板,其中一块极板设置在荷电单元内的中间位置、另两块则相对于中间位置的极板对称设在荷电单元两侧内壁上;芒刺电极的数量则为两个,分别接正电和负电。
进一步的,所述的凝并单元被分流隔板分隔为四个凝并流道,每个凝并流道内均设有四根石墨烯扰流柱。
进一步的,每组收尘组件内,所述的弧形极板和圆杆电极间隔分布,相邻两组收尘组件则为参差分布,即一组收尘组件内布置弧形极板的位置对应为相邻组收尘组件布置圆杆电极的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的弧形极板由至少两个依次连接的劣弧形的弧形板连接而成,且相邻两个弧形板的圆心分别位于弧形极板的迎风面和背风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大学,未经常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4643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竹笋壳纤维素纳米晶须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麻糖生产工艺及其生产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