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反向粘土斜心墙防渗围堰结构及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450613.7 | 申请日: | 2020-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5421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6 |
发明(设计)人: | 杨玉川;陈世全;张超;雷运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9/04 | 分类号: | E02D19/04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0 | 代理人: | 伍旭伟 |
地址: | 610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反向 粘土 斜心墙 防渗 围堰 结构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反向粘土斜心墙防渗围堰结构及施工方法,涉及水利工程技术领域,该结构包括覆盖于基岩层上的砂砾石覆盖层,砂砾石覆盖层上构筑有由砂砾石形成的截流戗堤,截流戗堤的迎水一侧铺设有起防护防渗作用的块石层,截流戗堤背水一侧的砂砾石覆盖层上开挖有与基岩层相接的截水槽,截流戗堤的背水一侧覆盖有粘土防渗层,粘土防渗层的下沿延伸至截水槽内并与基岩层接触,粘土防渗层远离截流戗堤的一侧覆盖有背水侧砂砾石层;该方法基于该围堰结构进行控制施工,总体而言,通过实施本发明能够克服现有围堰结构施工工期相对较长、造价成本相对较高且不适应于含细颗粒较少的砂砾石河床进行防渗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利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土石围堰施工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反向粘土斜心墙防渗围堰结构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在河道中修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前通常需要修建挡水的围堰,以形成施工基坑,从而保证干地施工。常用的围堰有土石围堰、混凝土围堰、钢板桩围堰等,而其中以土石围堰应用最广泛,其采用现场材料填筑而成,通过就地取材和充分利用开挖弃料作围堰填料,具有构造简单、施工方便、易于拆除且工程造价低的优势,但其主体土石围堰的填筑材料基本上都存在渗透系数大的问题,尤其针对砂砾石覆盖层,即围堰及地基联合防渗问题的研究也就成为了土石围堰设计的关键问题。
由于绝大多数土石围堰需要在水下施工,材料不能有效压实,特别是水下抛填防渗料更不能保证围堰的防渗的质量,而土石围堰为了满足防渗要求,又不能使围堰断面过大,再加上通常围堰施工的工期非常紧迫,并且造价也不宜太高,目前的国内外土石围堰施工中常采用的防渗处理方法都存在着上述的种种问题。
现有技术中,申请号为201320121707.9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土石围堰结构,在于克服施工工期较长且施工不经济的问题,而该土石围堰结构还是利用了防渗体和竖直防渗墙联合进行防渗,相对来说,也会存在施工时间长和造假成本高的问题。并且针对含细颗粒较少的砂卵砾石河床地基,混凝土防渗墙施工成孔较难,容易出现塌孔,且成槽效果较差。此外,戗堤部分未被围堰充分利用,导致该围堰结构断面较大,围堰填筑量往往很大,不够经济。
申请号为201220172911.9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土石围堰结构,其在于克服施工工期不方便、不够经济的问题,而该土石围堰结构较适用于在静水或流速较小的水库内修建,对于水流流速较大且河床渗透性较大的河道不适合。而该围堰结构同样是利用竖直防渗墙进行防渗,还是存在上述防渗墙造价较高,且施工时间较长,针对含细颗粒的砂卵砾石河床地基成型不易等缺点。
综上所述,在能够满足施工要求的断面下,尽可能地减小断面尺寸又能很好地满足防渗要求,来设计一种满足含细颗粒较少的砂砾石河床下快速堆筑土石围堰的施工方法和围堰结构,目前还处于技术空白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围堰结构施工工期相对较长、造价成本相对较高且不适应于含细颗粒较少的砂砾石河床进行防渗的问题,而提供一种反向粘土斜心墙防渗围堰结构及施工方法。
本发明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反向粘土斜心墙防渗围堰结构,包括覆盖于基岩层上的砂砾石覆盖层,砂砾石覆盖层上构筑有由砂砾石形成的截流戗堤,截流戗堤的迎水一侧铺设有起防护防渗作用的块石层,截流戗堤背水一侧的砂砾石覆盖层上开挖有与基岩层相接的截水槽,截水槽的开设走向沿截流戗堤的堤脚边沿布置,截流戗堤的背水一侧覆盖有粘土防渗层,粘土防渗层的下沿延伸至截水槽内并与基岩层接触,粘土防渗层远离截流戗堤的一侧覆盖有背水侧砂砾石层。
进一步地,截流戗堤的迎水面远离基岩层的一侧朝截流戗堤的背水面一侧倾斜,截流戗堤的背水面远离基岩层的一侧朝截流戗堤的迎水面一侧倾斜。
进一步地,截流戗堤的迎水面的坡比范围为1:1~2.5,截流戗堤的背水面的坡比范围为1:1~2.5。
进一步地,截流戗堤以及粘土防渗层顶部覆盖有砂砾石填充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5061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柔性电子装置
- 下一篇:一种用于凹印机印染故障的限速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