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钒钛铁水聚渣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451225.0 | 申请日: | 2020-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5340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14 |
发明(设计)人: | 刘德安;高华斌;姜子文;麦吉昌;闵荣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德胜集团钒钛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C7/064 | 分类号: | C21C7/064 |
代理公司: | 成都市集智汇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37 | 代理人: | 陈慕华 |
地址: | 614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含钒钛 铁水 聚渣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含钒钛铁水聚渣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聚渣剂包括如下质量份数的原料:氧化钙20‑40份、氧化铝20‑40份、多孔二氧化硅10‑30份、纤维石膏颗粒10‑20份。所述多孔二氧化硅为球状颗粒,平均粒径为1‑2mm,所述纤维石膏颗粒的平均尺寸为3‑5mm。所述聚渣剂的使用方法包括:在含钒钛铁水脱硫预处理后,扒渣之前加入聚渣剂,进行扒渣,待扒渣至脱硫渣量为原质量的20‑30%时,第二次加入聚渣剂,再次进行扒渣。所述聚渣剂具有良好的铺展性,可聚集稀渣形成体积较大的渣块,为扒渣带来便利。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钢铁冶炼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钒钛铁水聚渣剂,所述聚渣剂能有效减少含钒钛铁水脱硫扒渣铁损,同时降低含钒钛铁水脱硫后回硫量。
背景技术
含钒钛铁水通常由高炉冶炼得到,在高炉出铁的过程中,一部分高炉渣随含钒钛铁水进入铁水罐内,因此含钒钛铁水一般都会有数量较大的高炉渣。含钒钛铁水所带高炉渣为含钒钛高炉渣,其熔点较高、流动性较差且渣中带铁较多。而含钒钛铁水脱硫后的脱硫渣渣态较稀,渣铁不分的情况较严重,因此含钒钛铁水脱硫后需要对含钒钛铁水的回硫量进行控制。
含钒钛铁水脱硫后回硫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脱硫渣的渣态较差且不易扒除干净,而剩余的脱硫渣中的硫将回熔进入含钒钛铁水中造成回硫,若强行将脱硫渣扒除干净,势必造成大量铁水随脱硫渣被扒除,造成铁资源的浪费。
随着钢铁冶炼技术不断发展,下游产品对钢材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需要使得钢材中具有更低含量的硫。传统技术一般采用KR进行脱硫预处理,使铁水中硫含量能达到0.001wt%以下,再将脱硫预处理后的铁水倒入转炉进行冶炼,使转炉冶炼得到的钢水中硫含量降低,提高钢材质量。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遇到的技术问题是:脱硫预处理后的铁水倒入转炉进行冶炼时,脱硫渣回硫导致钢水中硫含量基本在0.005wt%以上,严重影响钢材质量。
综上所述,尽量降低脱硫渣回硫,减少扒渣过程中铁损是提高钢水质量的重要途径。聚渣剂目前广泛用于铁水预处理除渣工艺,能简化扒渣操作,提高冶炼生产效率。理想的聚渣剂具有以下特点:1,铺展性好,加入铁包后能很均匀的铺展覆盖于铁水表面;2,成渣速度快,能迅速将稀渣聚集成大块状,块状渣团使扒渣操作容易快速,清渣率高;3,提高铁水表面渣系的碱度,防止脱硫渣回硫;4,使铁水表面渣系转变为低熔点的渣系,并将其中大量铁分离出来使其溶入到铁水中,初步减少渣中的带铁量。
专利文献201310632828.4公开了一种降低含钒钛铁水脱硫扒渣铁损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分两次向含钒钛铁水中加入1.25-1.75kg/t铁水的脱硫调渣剂。所述脱硫调渣剂包括CaO 30-40%、SiO2 30-40%、Al2O3 8-16%、Na2CO3 4-9%、CaF2 4-8%、S 0.01-0.08%,P 0.01-0.08%。所述脱硫调渣剂能提高脱硫前含钒钛铁水表面渣系的碱度,同时使渣系转变为熔点更低的渣系。
专利文献201510852379.3公开了一种半钢脱硫扒渣用调渣剂,所述调渣剂是由以下配比的原料制成的球状颗粒:20-40%的C、2-10%的SiO2、2-20%的Al2O3、30-40%的MgO。所述调渣剂能够有效降低半钢脱硫后回硫量,同时降低半钢脱硫后扒渣过程中铁的损失。
专利文献201410543374.8公开了一种控制转炉冶炼回硫量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采用KR进行铁水预处理脱硫,其中,KR脱硫结束后的铁水中S的含量为0.0002-0.0010wt%,进行扒渣处理,脱硫渣的扒除率为95-99%,在扒渣处理结束后的铁水中加入1-3kg/t铁水的白灰,将铁水倒入转炉冶炼,在转炉冶炼结束后的钢水中S的含量为0.0016-0.0030wt%。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德胜集团钒钛有限公司,未经四川德胜集团钒钛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5122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