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垃圾分类方法及垃圾桶在审
申请号: | 202011451938.7 | 申请日: | 2020-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3333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9 |
发明(设计)人: | 张婧;杨宏伟;胡剑飞;李环宇;伍浩聪;程茵;刘新平;赵进;曹鸿运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春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K9/62 | 分类号: | G06K9/62;B65F1/00;B65F1/14;B65F1/16;G06N3/04;G06N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11569 | 代理人: | 王爱涛 |
地址: | 130022 吉林***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垃圾 分类 方法 垃圾桶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垃圾分类方法及垃圾桶,垃圾分类方法包括:首先获取待分类垃圾的图像数据;构建神经网络模型;神经网络模型包括:第一层稀疏网络模块、第二层稀疏网络模块、第三层残差网络模块、平均池化层和归一化层;第一层稀疏网络模块包括一个7*7卷积层、一个1*1卷积核、一个3*3卷积核、一个5*5卷积核和一个3*3最大池化层;第二层稀疏网络模块包括:三个1*1卷积核、一个3*3卷积核、一个5*5卷积核和一个3*3最大池化层;基于神经网络模型对图像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分类结果;根据分类结果,将待分类垃圾投放到对应位置。本发明基于构建的神经网络模型提高了垃圾分类的准确率和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神经网络训练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垃圾分类方法及垃圾桶。
背景技术
通过对市场调研发现目前垃圾分类问题严峻,垃圾分类意识薄弱、分类错误和垃圾回收不及时等问题。另外,基于神经网络的垃圾分类识别算法尚不成熟,主要体现为垃圾分类不准确,时延较长,另外可识别的垃圾种类有限。因此,亟需解决垃圾分类不准确,垃圾分类时间较长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垃圾分类方法及垃圾桶,以提高垃圾分类的准确率和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垃圾分类方法,所述垃圾分类方法包括:
步骤S1:获取待分类垃圾的图像数据;
步骤S2:构建神经网络模型;所述神经网络模型包括:第一层稀疏网络模块、第二层稀疏网络模块、第三层残差网络模块、平均池化层和归一化层;所述第一层稀疏网络模块包括一个7*7卷积层、一个1*1卷积核、一个3*3卷积核、一个5*5卷积核和一个3*3最大池化层;所述第二层稀疏网络模块包括:三个1*1卷积核、一个3*3卷积核、一个5*5卷积核和一个3*3最大池化层;
步骤S3:基于所述神经网络模型对所述图像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分类结果;
步骤S4:根据所述分类结果,将所述待分类垃圾投放到对应位置。
可选地,所述基于所述神经网络模型对所述图像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分类结果,具体包括:
步骤S31:将所述图像数据输入到第一层稀疏网络模块进行计算,得到第一特征矩阵;
步骤S32:将所述第一特征矩阵输入到第二层稀疏网络模块进行计算,得到第二特征矩阵;
步骤S33:将所述第二特征矩阵输入到第三层残差网络模块进行卷积处理,得到第七特征矩阵;
步骤S34:将所述第七特征矩阵输入到平均池化层进行矩阵转换,获得特征向量;
步骤S35:将所述特征向量进行归一化处理,计算所述图像数据属于各类垃圾的概率;
步骤S36:将概率最大的垃圾类别作为分类结果,并输出所述分类结果。
可选地,所述将所述第二特征矩阵输入到第三层残差网络模块进行卷积处理,得到第七特征矩阵,具体包括:
步骤S331:将所述第二特征矩阵经过两次卷积处理后,获得深度为256的第三特征矩阵;
步骤S332:将所述第二特征矩阵经过1*1卷积处理后,获得深度为256的第四特征矩阵;
步骤S333:将所述第三特征矩阵与所述第四特征矩阵相加,得到第五特征矩阵;
步骤S334:将经过两次卷积处理后的第五特征矩阵与所述第五特征矩阵相加,得到第六特征矩阵;
步骤S335:将经过两次卷积处理后的第六特征矩阵与所述第六特征矩阵相加,得到第七特征矩阵。
可选地,所述计算所述图像数据属于各类垃圾的概率的公式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春理工大学,未经长春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5193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