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态海绵城市的地表水循环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1452856.4 | 申请日: | 2020-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4085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9 |
发明(设计)人: | 吴程;杨宏斌;曹军义;陈军;王康;陈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C02F3/34;C02F7/00 |
代理公司: | 昆明盛鼎宏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53203 | 代理人: | 闫红烨 |
地址: | 650000 云南***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态 海绵 城市 地表水 循环系统 | ||
一种生态海绵城市的地表水循环系统,涉及海绵城市领域,其包括城市河道、生态跌水增氧区域、以及生态湿地区域,三者共同提供了充足的蓄水容量;区域内的水体在城市河道、生态跌水增氧区域、以及生态湿地区域之间循环流动,经过生态跌水增氧区域增加含氧量,并通过生态跌水增氧区域、城市河道、生态湿地区域的植物、微生物对水体进行净化,实现生态海绵城市的净水功能。除此之外,区域内形成多层次的水生态景观和水生生物的栖息或繁育生境,既具备一定的动、静结合的水体景观效果与周边城市河道形成亮丽的风景线,供人们观赏游玩;又营造了浅水、深潭、石砾滩涂等复合生境,为本地生物多样性抚育提供场所,提升了区域的整体生态功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海绵城市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生态海绵城市的地表水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渗、滞、蓄、净、用”是海绵城市的主要功能,也是海绵城市水生态构建中的重要考虑因素。要实现上述功能,对于区域内水环境的规划利用必不可少,合理的水环境规划利用不仅可以增强区域的整体蓄水、进水能力,还可以通过水景提高区域的整体形象,以及为区域内的绿植覆盖提供充足的水源保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态海绵城市的地表水循环系统,其设计新颖,布局合理,不仅具有较佳的功能性,实现海绵城市“渗、滞、蓄、净、用”的功能,还兼具较佳的观赏游玩性,供人们休闲娱乐。
本发明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生态海绵城市的地表水循环系统,其包括:
城市河道,城市河道是沿生态海绵城市布置的地表结构,城市河道具有地势相对较高的高位端,以及地势相对较低的低位端;低位端与外水连通,并且在低位端与外水的连接处设置有用以控制二者连通状态的闸门;
生态跌水增氧区域,生态跌水增氧区域位于城市河道的高位端;生态跌水增氧区域包括水生态景观区域,以及围绕水生态景观区域的陆地区域;水生态景观区域包括高水位消能沉淀区、多级生态跌水区、中央水生态景观区以及第一表流湿地区;高水位消能沉淀区通过输水管道与城市河道的低位端连通,输水管道设置有输水泵;多级生态跌水区由呈阶梯状分布的多个跌水平台组成,多级生态跌水区包括较高的进水侧,以及较低的出水侧,多级生态跌水区的进水侧与高水位消能沉淀区连通;中央水生态景观区与多级生态跌水区的出水侧连通;第一表流湿地区位于中央水生态景观区远离多级生态跌水区的一侧,并与中央水生态景观区连通;第一表流湿地区与城市河道的高位端连通;
生态湿地区域,生态湿地区域位于城市河道的低位端,并与城市河道的低位端连通。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其他较佳实施例中,消能沉淀区内部通过设置鱼嘴堰或类似物理结构对来水进行消能,池内底部高程首部略高于尾部,高差控制在30cm~50cm,引导形成一股或多股缓流由首部流向尾部。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其他较佳实施例中,,多级生态跌水区的面积为水生态景观区域总面积的10%~20%,多级生态跌水区所包含的跌水平台数量为2~5个,每个跌水平台的水深均为0.3~1.0 m,每个跌水平台向下一级跌水平台的跌水高度为30~80 cm。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其他较佳实施例中,每个跌水平台尾部水深均不超过0.1~0.3m,每个跌水平台的尾部浅水区面积不超过其总面积的30%;尾部浅水区的水底基质部分设置为三层,表层为砂砾石泥质混合层或泥质层,厚度0.15~0.25 m;第二层为粗砂层,厚度0.2~0.3 m,粗砂层的粗砂粒径为0.5~2.0 mm;第三层为碎石层,碎石层的碎石厚度不超过0.2~0.3 m,碎石层的碎石粒径为0.5~2.0 cm;第三层内设置包裹透水土工布的穿孔排水管,穿孔排水管开孔率在10%~20%,穿孔排水管出口出露管长0.05~0.1 m,穿孔排水管出口位于下一台跌水平台水面下0.1~0.2 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5285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自走式泵站
- 下一篇:一种联箱体三套管储水二次加热换热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