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插接线缆及其加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460592.7 | 申请日: | 2020-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0151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9 |
发明(设计)人: | 府国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固畅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42 | 分类号: | H01R13/42;H01R13/52;H01R43/20 |
代理公司: | 苏州铭浩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46 | 代理人: | 季栋林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插接 线缆 及其 加工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插接线缆及其加工方法,涉及插接线缆技术领域,包括保护壳和两个导电杆,所述保护壳靠近左侧的内部固定安装有两个零线,所述保护壳的靠近右侧的内部固定安装有两个火线。本发明中,使得两个限位圆套的底部活动套设在保护壳上其中两个半圆凹槽的顶部,电将两个密封块活动嵌设在保护壳的顶部,并使得两个限位圆套的顶部活动套在其中一个密封块上两个半圆凹槽的底部,从而方便进行拆卸,当两个导电杆连接的零线和火线受损时,可以进行拆卸,并将两个导电杆安装在另外一个零线和另外一个火线上,从而提高效率,方便使用者进行使用,还方便在紧急情况下进行使用,且连接导电端子可以重复使用,防止资源的浪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插接线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插接线缆及其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电力是以电能作为动力的能源,发明于19世纪70 年代,电力的发明和应用掀起了第二次工业化高潮,成为人类历史18世纪以来,世界发生的三次科技革命之一,从此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20世纪出现的大规模电力系统是人类工程科学史上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是由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和用电等环节组成的电力生产与消费系统,它将自然界的一次能源通过机械能装置转化成电力,再经输电、变电和配电将电力供应到各用户,一般常见的插接线缆一般由线缆和插头组合而成;
现有的插接线缆在进行使用时,当其内部线芯损坏后,一般使用者都会选择将插接线缆丢弃,从而会导致插接线缆资源的浪费,且当遇到紧急情况插接线缆线芯损坏时,不方便使用者进行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方便工作人员使用,且方便在紧急情况下进行使用,且连接导电端子可以重复使用,防止资源的浪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插接线缆,包括保护壳和两个导电杆,所述保护壳靠近左侧的内部固定安装有两个零线,所述保护壳的靠近右侧的内部固定安装有两个火线,两个所述零线与两个所述火线的顶部均固定安装有绝缘连接块,所述保护壳内部的中心处固定安装有十字绝缘块,多个所述绝缘连接块平均分成两组,每组所述绝缘连接块的内部分别设有一个零线和一个火线,两组所述绝缘连接块相背的一侧均开设有第一滑动槽,两组所述绝缘连接块相背一侧的中心处均开设有第二滑动槽,两组所述绝缘连接块的内部均开设有圆形凹槽,两个所述导电杆的外表面均通过两个限位块旋转安装有限位圆套,两个所述限位块分别固定安装在两个导电杆的外表面,两个所述导电杆的后表面均固定安装有导电端子,所述保护壳的顶部滑动嵌设有两个密封块;
所述导电端子的宽度与多个第一滑动槽和多个圆形凹槽的宽度相匹配,多个所述圆形凹槽均分别设置在多个第一滑动槽的后侧,多个所述第二滑动槽分别设置在多个第一滑动槽的顶部,多个所述圆形凹槽分别与多个第一滑动槽、多个第二滑动槽相贯通,多个所述第二滑动槽的宽度与两个导电杆的宽度相匹配,多个所述第二滑动槽分别与多个导电杆插接配合,多个所述第一滑动槽分别与多个所述导电端子插接配合,多个所述导电端子分别与多个圆形凹槽旋转配合,多个所述导电端子分别与多个导电连接件的一侧相接触;
多个所述圆形凹槽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导电连接件,多个所述导电连接件平均分成两组,其中一组所述导电连接件均与两个零线的顶部相连接,另外一组所述导电连接件均与两个火线的顶部相连接。
进一步,所述保护壳正表面和后表面的中心处均开设有矩形通孔,两个所述密封块底部与两个矩形通孔的底部均开设有两个半圆凹槽,多个所述半圆凹槽平均分成四组,四组所述半圆凹槽的宽度均与两个导电杆的宽度相匹配。
进一步,两个所述限位圆套的顶部开设有与两个密封块相匹配的凹槽,两个所述限位圆套的底部均开设有与两个导电杆相匹配的凹槽。
一种插接线缆及其加工方法,包括:
S1、根据标准选用两个所述零线、两个火线、两个导电杆和两个导电端子,在两个所述零线和两个火线的端头通过焊接工艺安装导电连接件,多个所述导电连接件与两个导电端子的材质均为导电金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固畅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固畅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6059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