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籼粳水稻间作高产种植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461266.8 | 申请日: | 2020-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6807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30 |
发明(设计)人: | 赵全志;彭廷;季新;张静;王留行;杜彦修;李俊周;孙红正;孙虎威;杜长青;欧阳由男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G22/22 | 分类号: | A01G22/22 |
代理公司: | 郑州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19 | 代理人: | 郭佳效 |
地址: | 450046 河南省郑***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稻 间作 高产 种植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水稻的栽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籼粳水稻间作高产种植方法。本发明的籼粳水稻间作的具体种植方法为:籼稻与粳稻间作,籼稻和粳稻分期移栽,籼稻以春稻形式种植,粳稻以中稻形式种植,籼稻和粳稻移栽间隔时间为25~40天,籼稻和粳稻分别于完熟期收割。本发明采用两种水稻间作的方式进行水稻种植,充分利用了品种的边行优势和温光资源,较单作籼稻亩产以及单作粳稻亩产增产显著,有效提高了水稻的产量。本发明的种植方法尤其适用于种植一季中稻温光资源有余但种植再生稻温光资源不足的长江中下游稻作区北部地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稻的栽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籼粳水稻间作高产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口粮作物,水稻的增产一直以来都是研究工作的重点。水稻高产栽培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技术体系,涉及到种植区的环境、品种选择、栽培措施等因素。不同的稻作区由于环境不同,提高产量的方法也不同。长江中下游稻作区位于华中双单季稻作区,若种植双季稻来提高产量,则部分地区面临温光资源不充分且劳动强度大的问题。
近年来,鉴于再生稻生育期短、产量高、优质、省种、省水、省工和增收等优势,能够集约利用时间和空间,在温光资源两季不足、一季有余的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由于再生稻必须在温光条件适宜地区种植,才能保证稳产高产。长江中下游稻作区北部区域的温光资源虽然种植一季水稻有余,但种植再生稻温光又不够充分,在长江中下游稻作区北部区域种植再生稻不能实现高产稳产的目的。因此,针对长江中下游稻作区北部区域的温光资源,充分发挥当地的温光资源优势,探索一种新的种植模式,对于水稻高产稳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籼粳水稻间作高产种植方法,该种植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水稻的产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籼粳水稻间作高产种植方法,具体为:籼稻与粳稻间作,籼稻和粳稻分期移栽,籼稻以春稻形式种植,粳稻以中稻形式种植,籼稻和粳稻移栽间隔时间为25~40天,籼稻和粳稻分别于完熟期收割。
本发明的种植方法,先种植籼稻,后种植粳稻,两种水稻的成熟期不同,因此相当于将两季水稻间作。本发明的种植方法充分利用籼稻边行优势强和粳稻比籼稻更耐寒的特性,将两种水稻分期种植能够充分利用温光资源,较单作籼稻亩产以及单作粳稻亩产增产显著,有效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本发明的种植方法中,籼稻以春稻形式种植是指籼稻在春季中适合种植水稻的时节进行种植。将籼稻以及粳稻的移栽时间间隔25~40天,在保证充分利用温光资源的同时使两种水稻所处生长阶段相差比较大,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边行优势,从而有利于提高产量。
本发明的籼粳水稻间作高产种植方法尤其适用于种植一季水稻温光资源有余、种植再生稻温光资源不足的地区。上述地区为长江中下游北部地区,若种植一季水稻,会造成温光资源的浪费;若种植再生稻,则温光资源不充分,不利于稳产增产,因此适用于本发明的种植方法。
本发明的种植方法中,在水稻的生长各阶段的田间管理可根据现有的管理方式进行。
通过对籼稻以及粳稻的品种进行调整来优化本发明的种植方法,优选的,所述籼稻的品种选自边行优势强、株型紧凑的大穗型杂交籼稻如超优千号、Y两优2号、Y两优886。所述粳稻的品种选自分蘖力强、耐弱光的品种如甬优9号、新丰6号、豫农粳16。
本发明的种植方法中,籼稻以及粳稻的间作方式如行比、行距等可以根据现有技术以及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具体的,间作方法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设置:
籼稻与粳稻间作时的行比可以为(1~4):(1~4),籼稻与粳稻的行比具体可以采用2:2。籼稻与粳稻间作种植时的行距可以为20~30cm,行距具体为25cm。种植时,籼稻的株距为10~20cm,粳稻的株距为10~15cm。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农业大学,未经河南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6126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