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银屑病抑制基因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011461788.8 | 申请日: | 2020-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0117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6 |
发明(设计)人: | 范义辉;毛仁芳;苟晨靓;马盼盼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5/12 | 分类号: | C12N15/12;A61K45/00;A61P17/06;C12Q1/6851;C12Q1/6883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家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27 | 代理人: | 徐思波 |
地址: | 22601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银屑病 抑制 基因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银屑病抑制基因,为N4BP1基因。同时提供了基因N4BP1在制备治疗银屑病药物中的应用及在制备检测银屑病试剂盒中的应用。N4BP1在皮肤的角质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中高表达。N4BP1缺失后,角质细胞增殖加快,中性粒细胞数量和反映增强。因此N4BP1是银屑病发展的关键基因,N4BP1的功能缺失会加重疾病的进展。本发明通过过表达N4BP1基因,或用药物稳定、促进N4BP1的功能,为银屑病的发展研究及治疗药物的制备提供理论依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银屑病抑制基因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的免疫细胞和角质细胞异常激活的炎症性皮肤病,其与遗传和环境密切相关。银屑病的临床表现多样,但主要以红色斑块上附银白色鳞屑为主。临床上,银屑病可以分为寻常型银屑病、关节型银屑病、红皮病型银屑病及脓疱型银屑病。
银屑病,俗称“牛皮癣”,发病机制复杂,其确切的细胞分子机制依然没有完全阐明。目前认为银屑病是具有较强的遗传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于青状年。银屑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大约为2%,是皮肤科的常见疾病。
银屑病的发病主要有两大类细胞参与其中:角质形成细胞和免疫细胞。角质形成细胞是人皮肤表皮的主要细胞,在表皮基底细胞层至角质层的分化过程中,角质形成细胞最后失去细胞核及细胞器。角质形成细胞的分化过程,也就是角化的过程,可以认为是一种特殊的细胞凋亡过程。角化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特征性形态学变化,角质蛋白从基底层开始积累,最后充满整个角质细胞。在正常的上皮新生及稳态维持的过程中,角化及角质形成细胞的分化过程必须受到严密的调控,使角化过程和表皮的更新维持在一个正常的稳态。当银屑病发病时,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和分化发生异常。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殖,使表皮层明显增厚。角质形成细胞分化显著加快,形成大量的角质层。角质形成细胞的这些异常,一部分原因是由于遗传,环境及别的因素导致角质形成细胞在分子水平发生异常改变,另外一个部分原因是由于受到异常的免疫细胞刺激。
银屑病的最典型皮肤病变是具有银白色鳞屑的凸起红斑,其主要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T淋巴细胞、角质生成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及肥大细胞。除了角质生成细胞外,这些异常活跃的免疫细胞会分泌大量的炎症因子如TNFa、IL-17和IL-23等。这些细胞因子会刺激角质形成细胞的异常增生和分化。异常增生和分化的角质形成细胞会进一步释放趋化和激活免疫细胞的因子形成正反馈。因此,银屑病的主要原因是,始动因素激活角质形成细胞或免疫细胞或同时激活这两类细胞,激活的细胞相关活化形成不受控制的正反馈,导致银屑病的发生。其中细胞因子在引起角质形成细胞和免疫细胞异常活化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为止,TNFa、IL-17和IL-23这3种细胞因子是临床和基础研究较充分的在银屑病中发挥核心作用的分子。针对这3种细胞因子的抗体在临床银屑病治疗中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但,目前所有的临床治疗只能控制和减缓银屑病的发病,都不能根治银屑病。因此,寻找新的核心基因,开发更有效的方法和药物依然是银屑病研究中的重点。
传统治疗银屑病的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治疗、局部外用治疗及系统治疗。局部外用药物目前主要包括类维生素A、维生素D衍生物、皮质激素和钙剂抑制剂等。物理治疗包括光线和激光治疗等。系统用药主要是甲氨蝶呤、阿维A 和环孢素等。
近年来,银屑病治疗领域取得了根本性突破,针对单个分子的生物制剂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如针对TNF-a的抗体有依那西普、英夫利昔单抗、阿达木单抗、赛妥珠单抗及戈利木单抗。针对IL-23 的抗体有乌司奴单抗。针对IL-17的抗体有司库奇尤单抗和依奇珠单抗等。这些生物制剂在临床治疗中效果较好,但依然有较大部分的病人对上述药物反应不佳,或治疗后短时间内出现复发。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生物制剂也不能根治银屑病,只能控制和减缓症状。
银屑病的治疗药物有了较大的进步,但目前的所有治疗方法都只能控制或缓解疾病,不能根除银屑病。上述表明,我们对于银屑病的发病机制有待深入研究,寻找银屑病中的未知重要基因,进而开发新的治疗方法,能从根本上进一步提高银屑病的治疗效果,或实现根除银屑病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通大学,未经南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6178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