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混联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系统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463809.X | 申请日: | 2020-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5026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6 |
发明(设计)人: | 闫振江;刘昭才;郝伟;何增信;冉可诉;张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商用车(安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W10/08 | 分类号: | B60W10/08;B60W10/06;B60W20/00;B60W20/20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何全陆 |
地址: | 241000 安徽省芜湖市***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联式 混合 动力 汽车 系统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混联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系统控制方法,VCU接收人机交互指令,驾驶人员通过EGS、加速踏板、制动踏板将行驶需求信号输入动力系统;VCU接收到EGS输入的信号后,判断驾驶人员的意愿,并转化为控制指令,结合加速踏板指令,向PCU、EMS发送扭矩需求;PCU及EMS控制驱动电机及发动机输出扭矩,通过混合动力变速箱的齿轮机构将动力传递到车轮端,驱动车辆行驶。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车辆在模式切换,动力分配时可以做到平顺且动力强劲,而且能耗低;动力系统的控制更简单、更安全;有效降低油耗,提升整车的驾驶性和燃油经济性,环境的友好型的动力系统控制方法更有利于能源的节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混联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系统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汽车作为主要的日常出行交通工具之一,随着汽车保有量的猛增,消耗能源占比大,CO2的排放占比高,对于温室效应的贡献大,针对全球变暖的问题,各国制定了汽车油耗及排放法规。
目前,我国已开始实施国六B标准,且油耗标准也在不断的提高要求,传统的燃油车已经无法满足国家2020年实施的5L/100km的油耗标准。开发低油耗低排放的环境友好型,符合国家法规的新形势车辆十分迫切。混合动力汽车的出线可以解决油耗及排放的问题,同时可以消除纯电动汽车带来的里程焦虑。
就目前的混合动力架构主要为功率分流或串并联,但为了实现不同模式之间的有效平顺切换需要一种控制方法。
目前市场上存在的混合动力系统已基本具备混合动力相关的纯电行驶、混动模式行驶的功能,但是模式切换的平顺,驾驶感受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某些多挡位混动方案的控制过于复杂,易产生控制逻辑漏洞,进而造成整车控制的不安全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混联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系统控制方法,其目的是使得动力系统的控制更简单、更安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的混联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系统控制方法,所述的混合动力汽车包括VCU、 EGS、加速踏板、制动踏板、BCU、EMS、PCU、BMS以及三合一电源;所述的VCU接收人机交互指令,驾驶人员通过EGS、加速踏板、制动踏板将行驶需求信号输入动力系统;所述的VCU接收到EGS输入的信号后,判断驾驶人员的意愿,并转化为控制指令,结合加速踏板指令,向PCU、EMS发送扭矩需求;所述的PCU及EMS控制驱动电机及发动机输出扭矩,通过混合动力变速箱的齿轮机构将动力传递到车轮端,驱动车辆行驶。
所述的动力系统的运行状态包括高压上电、混动模式、纯电动模式、纯电动切换至混动模式、增程模式。
所述的高压上电的控制方式是:
所述的VCU接收到钥匙信号,分别向三合一电源、BMS发送 VCU_DC_sModeReq=Standby,HVPwrModeRqst=Default信号;
所述的三合一电源、BMS分别自检并向VCU分别反馈DC_stMode=Standby,HVSystemState=Standby信号;
所述的VCU向PCU发送VCU_TM_stModeReq=Standby信号,PCU向VCU反馈 PCU_stMode=Standby信号,VCU向BMS发送HVPwrModeRqst=PowerUp信号,BMS向VCU 反馈HVSystemState=Precharge,闭合主副继电器和预充继电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商用车(安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商用车(安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6380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焊缝自动跟踪方法
- 下一篇:光伏焊带的新型加热淬火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