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电磁波穿透效应的电缆接头搪铅损坏检测装置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465038.8 | 申请日: | 2020-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1650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8 |
发明(设计)人: | 汪嘉琦;梁琦;张迪;杨妍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新图维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2/02 | 分类号: | G01N22/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驰纳智财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7 | 代理人: | 李佳佳 |
地址: | 310012 浙江省杭州市文***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电磁波 穿透 效应 电缆 接头 损坏 检测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电磁波穿透效应的电缆接头搪铅损坏检测装置及方法,所述检测装置包括内置于电缆接头铜壳内部的电磁波信号发生器、内置于电缆接头铜壳内部的取电单元和外置于电缆铠装与电缆接头铜壳连接处及电缆搪铅外部的电磁波信号检测设备,外置的电磁波信号检测设备识别内置的电磁波信号发生器的设备ID,判断信号来源;通过内置于电缆接头铜壳内部的电磁波信号发生器发射电磁波,利用电磁波对金属缝隙的穿透衍射效应,检测搪铅是否破损,如果电缆接头铜壳、电缆铠装以及搪铅组成的金属腔体破损,则外置的电磁波信号检测设备可以检测到内置设备的电磁波,证明电缆接头处产生了电磁波穿透现象,电缆接头铜壳与电缆铠装搪铅存在破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压电和自动控制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电磁波穿透效应的电缆接头搪铅损坏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高压电缆接头处,电缆接头与电缆主体外护套采用搪铅技术链接。受电缆自生重力、地下沉降、电缆拉升等因数影响,电缆搪铅处经常出现搪铅破损。搪铅破损导致电缆接头进水,电缆外护套环流局放,最终导致电缆接头损坏,电缆头炸裂,造成了事故停电,使得人民生活得不到保障,损失大量的经济。
传统的电缆接头搪铅破损检测主要有涡流探伤技术、X射线技术。其中涡流探伤技术因电缆搪铅处外护套一层热缩管,厚度5mm,且电缆搪铅处形状不规则,导致涡流探伤探头与电缆搪铅处接触距离大,且距离变化大,高低不平均。这直接导致了涡流探伤探头的探测不准确,误报率高。并且由于涡流探伤技术需要探头不断移动,对搪铅四周每一个角落需要无死角探测到,这也导致了涡流探伤技术不能实现在线检测设备,只能采用人工巡检比较合适。
X射线技术,检测成本高,且工作时对电缆内橡胶结构产生不可恢复的老化作用,缩短了电缆的寿命,因此也不适用于在线检测。
申请人经过多年来对上述技术的研究和实践,发现高压电缆铠装与接头铜壳经过搪铅链接处理以后,形成一个密闭的金属腔体,该腔体能有效的屏蔽电磁波信号,而搪铅破损以后,电磁波信号通过衍射等,可以穿透原本密闭的腔体,利用这一原理,申请人研发了一种利用电磁波穿透效应检测高压电缆铠装与接头部位搪铅是否破损的检测。与此同时,研究了电缆搪铅部位破损,破损缝隙极小,是高频电磁波还是低频电磁波更容易穿透;以及研究内置的电磁波信号发送单元,如何解决供电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电磁波穿透效应的电缆接头搪铅损坏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利用电磁波对金属缝隙的穿透衍射效应,当电缆接头铜壳电缆铠装以及搪铅组成的金属腔体破损,则外至于电缆接头铜壳铠装接头处的检测设备可以检测到内置设备的电磁波,以证明电缆接头处产生了电磁波穿透现象,电缆接头铜壳与电缆铠装搪铅存在破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首先提供了一种利用电磁波穿透效应的电缆接头搪铅损坏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主要包括内置于电缆接头铜壳内部的电磁波信号发生器、内置于电缆接头铜壳内部的取电单元和外置于电缆铠装与电缆接头铜壳连接处及电缆搪铅外部的电磁波信号检测设备,用于电缆接头铜壳与电缆铠装连接处的电缆搪铅的检测。
优选的是,所述电磁波信号发生器内置于电缆接头铜壳,与电感铠装、搪铅层组成金属闭合腔体。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电磁波信号发生器用于发送电磁波信号,其设置具有定向发送功能的电磁波信号天线,可发送2.4GHz、433MHz或315MHz电磁波频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电磁波信号发生器设置一组或多组发送器,以实现多角度信号发送覆盖。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电磁波信号发生器设置编码发送模块,发送识别设备ID。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电磁波信号发生器设置单片机,实现发送编码和发送时间功耗控制信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新图维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新图维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6503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