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放牧牦牛繁殖力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467523.9 | 申请日: | 2020-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1452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5 |
发明(设计)人: | 薛白;周佳;薛双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67/02 | 分类号: | A01K67/02;A23K50/10;A23K10/30;A23K20/142;A23K20/158 |
代理公司: | 河南银隆律师事务所 41186 | 代理人: | 刘一闯 |
地址: | 625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放牧 牦牛 繁殖力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放牧牦牛繁殖力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在初次发情前30~45天或牦牛产犊后的45~60天,实施隔离断奶,犊牛与母牦牛分群饲养;2.将离犊后的母牦牛以10~12:1的比例与具有正常繁殖性能的公牦牛混合圈养;3.圈养牦牛白天在草场自由放牧,放牧归来后以1 kg/天/头的集中补饲精料补充料;4.自然交配。本发明的处理方法可有效提高放牧牦牛的受胎率,提前牦牛的初次产犊的时间和连续产犊的能力,且充分利用了自然资源和牦牛的生理特点,不需要发情鉴定和人工授精,解决了放牧牦牛繁殖率低下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畜牧业繁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高放牧牦牛繁殖力的方法。
背景技术
中国是世界牦牛的发源地,全世界大约有95%的牦牛生活在中国青藏高原及毗邻的6个省区。作为肉奶兼用型品种,牦牛不仅提供肉和奶,同时其粪便晒干后可以作为燃料,皮和毛可用于制作帐篷、衣物的原料,素有“高原之舟”的美称。
传统放牧模式下,母牦牛2岁性成熟,4~5岁才初产,大部分2年产一胎,一年产一胎的比例很小,母牦牛的繁殖力低下是制约牦牛养殖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牦牛的繁殖率低与其生活的高原环境有关,青藏高原冷季长达半年(每年10月中旬至来年5月中旬),在此期间,牧草的质量和数量急剧下降,放牧摄取的营养远远达不到牦牛正常生长的营养需要,牦牛掉膘严重,甚至在冷季后期被饿死。牦牛发情期一般在牧草生长旺盛的7~9月,但由于冷季营养严重缺乏和产犊导致的能量消耗使得部分牦牛在7~9月份体况较差,不能满足发情条件从而不发情。放牧牦牛的繁殖力低主要原因归于其发情率和受胎率低下。目前有研究表明“全哺乳+早期诱饲+补饲+放牧”能够极大地提高牦牛群的繁殖效率,其次年产犊率也仅为68.8%,而仅仅补饲效果则更差,只有27.6%。经过对母牦牛同期发情处理后,发情率最高能达到94%,但其妊娠率仅有69%。
鉴于此,有必要针对牦牛繁殖力低的问题,提供一种提高放牧牦牛繁殖力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放牧牦牛繁殖力的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牦牛初产犊年龄大,产犊间隔时间长、受胎率和产犊率低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设计一种提高放牧牦牛繁殖力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在初次发情前30~45天或牦牛产犊后的45~60天,实施隔离断奶,犊牛与母牦牛分群饲养;
步骤二,将离犊后的母牦牛以10~12:1的比例与具有正常繁殖性能的公牦牛混合圈养;
步骤三,圈养牦牛在8:00~18:00在草场自由放牧,放牧归来后以1~2kg/天/头的集中补饲精料补充料;
步骤四,待其自然交配。
优选的,所述母牦牛年龄为2~11岁,公牦牛年龄为5~7岁。
优选的,所述草场为高原夏季草场。
优选的,所述精料补充料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玉米粉56份、青稞32份、菜籽饼10份、大豆油1.4份、N-氨基甲酰谷氨酸0.6份。
优选的,所述N-氨基甲酰谷氨酸的纯度≥97%。
优选的,所述精料补充料的制备方法为:将玉米粉、青稞、菜籽饼先混合均匀,再分别将大豆油和N-氨基甲酰谷氨酸以逐级稀释的方法加入其中,使其充分混匀。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
本发明通过充分利用高原当地资源结合牦牛的生理特点,极大地提高了牦牛的受胎率,提前牦牛的初次产犊的时间和连续产犊的能力,从而提高了牦牛的繁殖性能,促进了牦牛养殖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本发明不需要发情鉴定和人工授精,极大的节约了人力资源。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农业大学,未经四川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6752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