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儿童青少年近视预警方法及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2011468303.8 | 申请日: | 2020-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0085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03 |
发明(设计)人: | 毕宏生;胡媛媛;吴建峰;毛力;宋继科;吴慧;赵海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济南瞳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16H50/20 | 分类号: | G16H50/20;G16H10/60;G06V40/16;G06V40/18;G06V10/74;G06K9/62;A61B3/103 |
代理公司: | 北京君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716 | 代理人: | 董延丽 |
地址: | 250000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儿童 青少年 近视 预警 方法 设备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儿童青少年近视预警方法及设备,通过接收来自眼部检测设备的检测者的当前眼睛屈光度数据,并根据当前眼睛屈光度数据确定检测者的当前眼睛屈光状态。接收来自图像采集设备的面部图像,并根据对面部图像进行识别,根据识别结果确定检测者的用户基础信息。基于检测者的当前眼睛屈光状态以及面部图像,获取检测者的用眼行为数据以及当前眼睛生理数据。根据检测者的当前眼睛屈光状态,在若干眼睛屈光状态预警模型中确定一种眼睛屈光状态预警模型。根据获取的用户基础信息、用眼行为数据和当前眼睛生理数据,输入确定的眼睛屈光状态预警模型,得到检测者相应的预警信息。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儿童青少年近视预警方法及设备。
背景技术
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一项非常严峻的问题。我国的儿童青少年近视率高居世界首位,患者低龄化趋势明显,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还会严重危害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会影响儿童青少年后续的发展。近视化过程是一种发育性过程,近视的发生是一个从小到大受到遗传与用眼环境习惯影响的连续积累的产物。
实际情况中,一般都是在儿童青少年出现看不清的问题后,才进行视力检查,从而导致儿童青少年的近视问题发现时间过晚,造成错过最佳治疗的时间。或者,在儿童青少年已经存在进行问题时,由于较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导致存在近视问题的儿童青少年无法定时检查,无法定时的调整眼镜度数,从而进一步导致近视的加深。
基于此,对于儿童青少年近视进行相应的预警就变得至为重要,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一种儿童青少年近视预警方法及设备,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如下技术问题: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发展不及时,造成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日益严重的问题。
本说明书实施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一种儿童青少年近视预警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来自眼部检测设备的检测者的当前眼睛屈光度数据,并根据所述当眼睛屈光度数据确定所述检测者的当前眼睛屈光状态;
其中,所述当前眼睛屈光状态包括:近视临床前期状态、假性近视状态、真性近视状态;
接收来自图像采集设备的面部图像,并根对所述面部图像进行识别,根据识别结果确定所述检测者的用户基础信息;
基于所述检测者的当前眼睛屈光状态以及所述面部图像,获取所述检测者的用眼行为数据以及当前眼睛生理数据;
根据所述检测者的当前眼睛屈光状态,在若干眼睛屈光状态预警模型中确定一种眼睛屈光状态预警模型;其中,不同的当前眼睛屈光状态对应不同的眼睛屈光状态预警模型;
根据获取的所述用户基础信息、用眼行为数据和当前眼睛生理数据,输入所述确定的眼睛屈光状态预警模型,得到所述检测者相应的预警信息;
其中,所述预警信息用于表示预设时间段内所述检测者的眼睛屈光状态变化程度。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眼睛屈光状态预警模型包括:第一眼睛屈光状态预警模型、第二眼睛屈光状态预警模型、第三眼睛屈光状态预警模型;
根据所述检测者的当前眼睛屈光状态,确定相应的眼睛屈光状态预警模型,具体包括以下任意一项或多项:
在所述检测者的当前眼睛屈光状态为近视临床前期状态的情况下,确定的眼睛屈光状态预警模型为第一眼睛屈光状态预警模型;其中,所述第一眼睛屈光状态预警模型用于确定所述检测者在预设时间段内从近视临床前期状态变化为假性近视状态的概率;
在所述检测者的当前眼睛屈光状态为假性近视状态的情况下,确定的眼睛屈光状态预警模型为第二眼睛屈光状态预警模型;其中,所述第二眼睛屈光状态预警模型用于确定所述检测者在预设时间段内从假性近视状态变化为真性近视状态的概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济南瞳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济南瞳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6830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