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超导爪极电机的径向磁悬浮式转子轴承有效
申请号: | 202011469462.X | 申请日: | 2020-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4828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8 |
发明(设计)人: | 王少鹏;杨文将;田爱梅;宋东彬;姚轩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航空发动机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F16C32/04 | 分类号: | F16C32/04;H02K5/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191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超导 电机 径向 磁悬浮 转子 轴承 | ||
本发明属于电机技术领域,是一种用于超导爪极电机的径向磁悬浮式转子轴承,包括机壳部分(1)和转子部分(2),机壳部分(1)包括定子背铁(3)、支承定子(4)、支承定子磁极(5)和支承控制绕组(6);转子部分(2)包括空心转轴(7)、转子磁轭(8)和磁轭爪极(9)。支承定子(4)上加工出支承定子磁极(5),并缠绕支承控制绕组(6),与转子磁轭(8)间形成磁悬浮气隙。此结构利用超导爪极电机主磁通(12)经过磁悬浮气隙的特性,将其作为径向磁悬浮轴承的偏置磁通,利用控制绕组(6)实现径向悬浮控制,实现了超导爪极电机与径向磁悬浮轴承的磁路和结构耦合设计,有效缩短了轴向尺寸,提高了超导爪极电机的紧凑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机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用于超导爪极电机的径向磁悬浮式转子轴承。
背景技术
随着清洁能源利用技术的不断提高,机载电力系统对电机的要求也日益严苛,特别是对效率、功率及功率密度的需求。超导爪极电机是目前机载电机方案中最具有潜力的形式之一,爪极电机本身具有较高的磁通利用效率,再利用超导材料代替常规爪极电机的铜励磁绕组与电枢绕组,极大地提高了电机的励磁能力与效率,并且其体积和重量将大大缩小。
现有的超导爪极电机的轴承多为常规高速轴承,这极大的限制了超导爪极电机转速的提高,当改用磁悬浮轴承作为径向支承方式时,虽然可以提高超导爪极电机的极限转速,但磁悬浮轴承较大的结构会导致电机有效重量占比降低,并在电机主磁结构上额外增加轴向尺寸。
因此本发明专利针对以上大功率超导爪极电机面临的轴承问题,提出一种用于超导爪极电机的径向磁悬浮式转子轴承,该结构利用超导爪极电机主磁通作为径向磁悬浮轴承的偏置磁通,通过支承控制绕组产生控制磁通,实现转子的径向悬浮,实现了超导爪极电机和径向磁悬浮支承的磁路与结构耦合设计,有效缩短了径向磁悬浮支承转子的轴向尺寸,提高了超导爪极电机的紧凑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超导爪极电机的径向磁悬浮轴承与电机主磁结构相互独立,导致电机有效重量占比降低,并额外增加轴向尺寸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超导爪极电机的径向磁悬浮式转子轴承,利用超导爪极电机主磁通经过磁悬浮气隙的特性,将其作为径向磁悬浮轴承的偏置磁通,通过电磁拓扑结构特殊设计,实现电机主磁路与径向磁悬浮磁路的耦合,实现磁悬浮支承方式,并有效缩短径向磁悬浮支承转子的轴向尺寸,降低电机体积与质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包括机壳部分(1)和转子部分(2),其机壳部分(1)包括定子背铁(3)、支承定子(4)、支承定子磁极(5)、支承控制绕组(6);其转子部分(2)包括空心转轴(7)、转子磁轭(8)和磁轭爪极(9)。支承定子(4)位于定子背铁上(3)与转子磁轭(8)相接的部分,加工出支承定子磁极(5)结构,缠绕支承控制绕组(6),并与转子磁轭(8)间形成磁悬浮气隙;转子磁轭(8)与空心转轴(7)相装配,两只磁轭上的磁轭爪极(9)在空间交错分布,配合固定的超导励磁绕组(11)形成旋转磁场,并且利用超导爪极电机主磁通(12)经过磁悬浮气隙的特性,将其作为径向磁悬浮轴承的偏置磁通,利用支承控制绕组(6)产生控制磁通(13),实现转子的径向悬浮,实现超导爪极电机转子的悬浮轴承与电机主体结构的统一。
所述定子背铁(3)、支承定子(4)、支承定子磁极(5)采用高饱和导磁材料,作为超导爪极电机主磁通(12)和控制磁通(13)的主要载体,将转子内部的爪极电机主磁通经径向的磁悬浮气隙和支承定子磁极(5)磁路导流入支承定子(4),再经支承定子(4)导流入定子背铁(3),与转子磁路形成轴向环绕闭合磁路。
所述支承定子磁极(5)部分包括4×P个磁极(P≥1),支承定子磁极(5)作为超导爪极电机定子背铁(3)与转子磁轭(8)相接处的结构,是主磁通(12)的重要载体,也是形成磁悬浮气隙的关键,为保证支承定子磁极(5)产生的磁拉力对称平衡并尽量减少各转子磁轭爪极(9)磁密差异,需保证支承定子磁极(5)个数为4×P(P≥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航空发动机研究院,未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航空发动机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6946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自动拼装气囊梳的梳体的组装机
- 下一篇:一种苗木种植用快速涂白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