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糯米粉磨浆废水制备的可食膜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472211.7 | 申请日: | 2020-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9249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4 |
发明(设计)人: | 王家良;许晖;吕超田;韩卓;田长城;缪向阳;繆新亚;张思覃;曾卫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蚌埠学院 |
主分类号: | C08J5/18 | 分类号: | C08J5/18;C08L3/02;C08L89/00;C08L91/00;C08L5/00;B65D65/46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蚌埠博源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3 | 代理人: | 杨晋弘 |
地址: | 2330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糯米 粉磨浆 废水 制备 可食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糯米粉磨浆废水制备可食用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数比的原料制成:糯米粉磨浆废水浓缩液10、米糠1‑1.2、阿拉伯胶1‑1.2。通过对糯米粉磨浆废水采用常温下进行浓缩,提高糯米粉磨浆废水中淀粉、蛋白质的浓度。以可溶于水的阿拉伯胶在常温下提高膜浆的粘度,成膜浆料中蛋白质及脂类的缺乏以米糠来弥补。所提供的可食用膜厚度适宜、抗拉强度高及透水率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食用膜的制作方法,特别涉及利用糯米粉磨浆废水制备可食用膜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糯米在我国拥有非常悠久的食用与种植历史。长期以来,我国人民食用糯米的方式十分丰富。随着近几年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食品工业科技的进步,以糯米为原料开发的系列食品已逾百种。而在传统糯米食品和现代休闲食品的生产中,一般需先将糯米加工成糯米粉后再作进一步的加工。因此,糯米制粉在我国传统糯米食品加工中处于重要地位。
目前,糯米粉的制作多采用水磨(湿法)工艺,将糯米用自来水淘洗后,再浸泡一段时间。用磨浆机将浸泡后的米磨成浆,将米浆过滤,筛上物滤饼破碎后在干燥至水分含量约为 14%即为成品水磨糯米粉。在米浆过滤过程中,筛下物会产生大量废水,该部分磨浆废水特点为淀粉、蛋白质浓度较高。现有的企业基本上是把该部分废水采用厌氧、好氧工艺进行处理,基本上不对其进行回收利用,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还会增加废水处理成本、
可食性包装是顺应人们对食品包装的方便化和无公害化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型食品包装,它既能对食品起保护作用,又能防止因抛弃包装袋而造成的环境污染。可食性包装膜是以蛋白质、脂肪、淀粉等为基料制成的能保鲜食品、无毒、可使用的包装用薄膜。现有对可食用膜的研究基本都围绕大米蛋白、玉米蛋白等来制备可食用膜。利用糯米粉磨浆废水制备可食用膜属于空白。
利用糯米加工废水制备可食用膜存在以下问题:(1)由于糯米粉磨浆废水中淀粉、蛋白质浓度较低直接制取食用膜厚度达不到要求,需对其进行浓缩处理。常用的浓缩处理为加热浓缩,但长时间的加热会是淀粉降解及蛋白质变性,难以制膜。(2)可食用膜厚度要适宜、抗拉强度高、透水率低,由于糯米粉磨浆废水浓缩液主要物质为淀粉,蛋白质含量低且基本不含有脂类,另外浓缩液的粘度较低。造成制成膜的厚度较薄、抗拉强度低及透水率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利用糯米粉磨浆废水制备可食用膜的方法。通过对糯米粉磨浆废水采用本发明的装置在常温下进行浓缩,提高糯米粉磨浆废水中淀粉、蛋白质的浓度。以可溶于水的阿拉伯胶在常温下提高膜浆的粘度,成膜浆料中蛋白质及脂类的缺乏以米糠来弥补。所提供的可食用膜厚度适宜、抗拉强度高及透水率低。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糯米粉磨浆废水制备的可食膜,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数比的原料制成:
质量浓度20-22%的糯米粉磨浆废水浓缩液10、米糠1-1.2、阿拉伯胶1-1.2。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糯米粉磨浆废水制备的可食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糯米粉磨浆废水浓缩步骤:
将糯米粉磨浆废水常温下采用滤膜过滤浓缩,所述滤膜孔径在0.2-0.4µm,浆液浓缩至质量百分比浓度20-22%。
由于糯米粉磨浆废水中淀粉、蛋白质浓度较低直接制取食用膜厚度达不到要求,需对其进行浓缩处理。常用的浓缩处理为加热浓缩,但长时间的加热会是淀粉降解及蛋白质变性,本发明采用常温浓缩设备对糯米粉磨浆废水进行浓缩。
(2)膜浆制备步骤:
按重量份数比,将糯米粉磨浆废水浓缩液10、米糠1-1.2、阿拉伯胶1-1.2置于磨浆机中磨浆,得制膜浆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蚌埠学院,未经蚌埠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7221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