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单分散量子点编码磁性微球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011476725.X 申请日: 2020-12-15
公开(公告)号: CN112724305B 公开(公告)日: 2023-05-12
发明(设计)人: 何良;南雪燕;刘志周;王彤;白鹏利;王辉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主分类号: C08F212/08 分类号: C08F212/08;C08F212/36;C08F220/14;C08F8/30;C08F8/36;C09K11/02;C09K11/06;C09K11/59;B82Y20/00;B82Y30/00;B82Y40/00
代理公司: 北京远大卓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69 代理人: 祁云珊
地址: 215163 江苏*** 国省代码: 江苏;3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分散 量子 编码 磁性
【说明书】: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单分散量子点编码磁性微球,其通过以下方法制备得到:1)制备单分散聚苯乙烯种子微球;2)制备单分散聚(苯乙烯‑二乙基苯‑甲基丙烯酸甲酯)多孔微球;3)制备氨基化微球或磺酸化微球;4)制备磁性聚(苯乙烯‑二乙基苯‑甲基丙烯酸甲酯)微球;5)制备量子点编码磁性微球;6)将量子点编码磁性微球包覆二氧化硅,制得所述单分散量子点编码磁性微球。本发明的单分散量子点编码磁性微球具有很好的单分散性,磁含量高,可实现多峰编码,通过表面包覆二氧化硅有效提高了微球的稳定性,且单分散量子点编码磁性微球可精确控制其粒径,且具有可调控的氨基和羧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功能材料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单分散量子点编码磁性微球。

背景技术

量子点具有很宽的激发光谱和很窄的发射光谱、其发射波长可调、发射峰对称且重叠或拖尾现象,以及光化学稳定性高,与传统染料相比量子点日益成为新兴的荧光色源。量子点已被广泛用作荧光探针生物研究领域。近年来,基于光学编码微球的悬浮阵列技术效地应用于许多体外诊断技术,量子点的光学优势使它成为优秀编码的发光材料。目前,量子点编码微球的制备方法包括:共聚法、自组装法和溶胀法。共聚法需要首先对量子点表面进行复杂改性,使量子点表面带有可聚合的双键,然后通过聚合的方法将量子点纳米微粒聚合到微球内部进而实现编码,但是在聚合过程中由于反应自由基的引入或量子点团聚使量子点荧光淬灭,而且由于量子点的参杂使得微球的均一性难以控制。自组装法通过静电作用力或化学键等形式在模板微球表面层层自组装量子点纳米颗粒进而实现编码。但是此种编码方式操作复杂,批间差难以控制,而且量子点包覆在微球的表面很容易受环境影响而使量子点荧光淬灭。溶胀法是在良溶剂中将量子点溶胀到多孔模板微球的内部制备出光学性能稳定的编码微球,此种方法能够准确的控制量子点的量而实现强度编码及发射峰的位置编码,操作简单。磁性荧光微球是同时具有磁纳米粒子的超顺磁性和量子点的光学性能,磁性可以用于快速分离和清洗,荧光可以用于光学信号识别多重编码和多通量。表面功能化的单分散磁性荧光微球具有很多的应用。

CN201710904344.9专利使用羧基化的聚苯乙烯微球然后通过溶胀将量子点包埋进微球中,此种方法使用的聚苯乙烯微球是实心的,量子点溶胀过程不易进入微球或量子点包覆效率低,不利于后续应用。

CN201510997057.8专利中使用膜乳化法制备量子点荧光微球,该方法制备的荧光微球粒径单分散性难以控制,限制了其再流式等要求较高的检测方法的应用。

CN201010593883.3专利中使用高温溶胀法制备量子点荧光微球,虽然该方法在高温环境下可以使孔道封闭,减少量子点泄露。但该方法制备的微球磁性较低,同种量子点荧光一致性较差,不适合大批量制备。

目前很少有制备大批量磁性量子点编码微球的方案,商业化的更是未见公开。

所以现在需要一种更可靠的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单分散量子点编码磁性微球。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单分散量子点编码磁性微球,其通过以下方法制备得到:

1)制备单分散聚苯乙烯种子微球;

2)利用单分散聚苯乙烯种子微球制备单分散聚(苯乙烯-二乙烯基苯-甲基丙烯酸甲酯)多孔微球;

3)利用单分散聚(苯乙烯-二乙烯基苯-甲基丙烯酸甲酯)多孔微球制备氨基化微球或磺酸化微球;

4)利用获得的氨基化微球或磺酸化微球制备磁性聚(苯乙烯-二乙烯基苯-甲基丙烯酸甲酯)微球;

5)利用磁性聚(苯乙烯-二乙烯基苯-甲基丙烯酸甲酯)微球制备量子点编码磁性微球;

6)将量子点编码磁性微球包覆二氧化硅,制得所述单分散量子点编码磁性微球。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7672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