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能源汽车外饰用聚丙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478331.8 | 申请日: | 2020-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2534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18 |
发明(设计)人: | 王海霞;谢正瑞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金发科技新材料有限公司;上海金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23/12 | 分类号: | C08L23/12;C08L23/06;C08L23/20;C08K5/20;C08K5/134 |
代理公司: | 上海泰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33 | 代理人: | 魏峯;宋缨 |
地址: | 215300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能源 汽车 外饰用 聚丙烯 复合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外饰用聚丙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复合材料按照重量份包括如下组分:聚丙烯树脂60~80份,高密度聚乙烯10~30份,均聚聚丁烯5~15份,β型成核剂0.1~1.0份,抗氧剂0.2~2.0份,耐候剂0.2~1.0份。该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低温多轴冲击、光泽度和耐候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材料改性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外饰用聚丙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聚丙烯是一种通用热塑性树脂,通常为半透明无色固体。聚丙烯由于合成方法简单,具有原料来源丰富、密度低以及良好的物理力学性能与加工性能。所以聚丙烯被广泛的应用在家电、通讯、交通运输等行业。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消费需求的增加,家电产品、日用品以及汽车外饰部件均使用改性的高光聚丙烯复合材料。高光泽PP作为理想的代替ABS、HIPS等高光泽制品的材料,已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和关注。目前这类改性材料已大量应用于家用电器外壳产品上,由于光泽度和低温韧性仍欠佳,在汽车上的应用还未广泛展开。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发展,要求材料轻量化、环保化以及刚韧平衡更为苛刻,尤其是在一定模量条件下满足低温多轴韧性,因此目前适用新能源车外饰用低温多轴韧性高光泽高耐候的聚丙烯复合材料仍然是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现有的聚丙烯材料在拉伸强度、耐候性、光泽度、特别是多轴冲击等的综合性能方面,不适合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外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外饰用聚丙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中聚丙烯材料低温多轴冲击、光泽和耐候性不佳的缺陷。
本发明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外饰用聚丙烯复合材料,所述复合材料按照重量份包括如下组分:聚丙烯树脂60~80份,高密度聚乙烯10~30份,均聚聚丁烯5~15份,β型成核剂0.1~1.0份,抗氧剂0.2~2.0份,耐候剂0.2~1.0份。
优选地,上述复合材料中,所述聚丙烯树脂为均聚聚丙烯,在230℃,2.16Kg负荷下,其熔体质量流动速率为5~50g/10min。
优选地,上述复合材料中,所述高密度聚乙烯在190℃,2.16KG负荷下熔体质量流动速率为6~20g/10min。
优选地,上述复合材料中,所述高密度聚乙烯密度为0.94~0.96g/cm3,熔点为108~115℃。
优选地,上述复合材料中,所述均聚聚丁烯在190℃,2.16KG负荷下熔体质量流动速率为10~200g/10min。
优选地,上述复合材料中,所述均聚聚丁烯密度为0.89~0.93g/cm3。
优选地,上述复合材料中,所述β型成核剂为芳酰胺类成核剂、芳香族胺类成核剂和稀土金属配合物类成核剂中的一种或几种。
更优选地,上述复合材料中,所述芳酰胺类成核剂包括N,N′-二环己基对苯二甲酰胺和TMB–5等。
更优选地,上述复合材料中,所述芳香族胺类成核剂包括2,6-苯二甲酸环己酰胺等。
更优选地,上述复合材料中,所述稀土金属配合物类成核剂包括镧系稀土元素与γ晶型喹吖啶酮或三苯并二噻嗪所形成的稀土有机配合物等。
优选地,上述复合材料中,所述抗氧剂为受阻酚类抗氧剂、亚磷酸酯类抗氧剂中的至少一种。更优选地,所述抗氧剂为抗氧剂1010、抗氧剂1076、抗氧剂3114、抗氧剂168、抗氧剂PEP-36中的一种或几种。
优选地,上述复合材料中,所述耐候剂为二苯甲酮类耐候剂、苯并三唑类耐候剂、水杨酸酯类耐候剂中的一种或者几种。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外饰用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金发科技新材料有限公司;上海金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江苏金发科技新材料有限公司;上海金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7833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