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漂浮式波浪能发电平台在审
申请号: | 202011481991.1 | 申请日: | 2020-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0288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6 |
发明(设计)人: | 王晓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龙波之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3B13/18 | 分类号: | F03B13/18;B63B35/44 |
代理公司: | 北京冠和权律师事务所 11399 | 代理人: | 田春龙 |
地址: | 101199 北京市通州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漂浮 波浪 发电 平台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漂浮式波浪能发电平台,包括:承载浮体,所述承载浮体为V型结构浮体,所述承载浮体的V型开口端与设备舱连接,所述承载浮体远离所述设备舱的一端设有升波面,所述升波面为弧形的内凹面,所述升波面上间隔分布有多个第一支架,两个所述第一支架之间通过第一支承轴转动连接有吸波浮体,所述吸波浮体靠近所述升波面的一端贯穿设有弧形凹槽,所述弧形凹槽内贯穿设有扇形转轮,所述扇形转轮通过能量传输机构与所述设备舱空腔内部的能量转换机构连接。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稳定性强、成本低、发电效率高、使用寿命长、安全无污染,并可自适应潮位变化,实现集中、高效的采集波浪能,并将其转化成电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波浪能发电装置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漂浮式波浪能发电平台。
背景技术
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波浪能资源,如何低成本、高效地开发利用波浪能是全球各国海洋波浪能研究者所面临的课题。目前全球波浪能技术均还处于研究阶段,有多种多样的波浪能发电装置正在进行实验室研究或实海况试验。而由于波浪能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如何在各种波况下实现波浪能的高效吸收,主要体现在波浪能发电装置的吸波浮体和承载浮体的结构设计上。现有的波浪能发电装置,很多没有考虑承载浮体外形对波浪能吸收效率的影响,往往使用最简单的圆柱体、立方体等外形,造成波浪能量的流失。目前波浪能采集效率较高的吸波浮体为点头鸭式或鹰式,但是也存在着对低能波吸收效率高,对高能波反而吸收效率降低的缺点,使发电装置整体对于波浪能的俘获能力和转换效率有所降低,且高昂的建造成本为装置的推广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漂浮式波浪能发电平台,稳定性强、成本低、发电效率高、使用寿命长、安全无污染,并可自适应潮位变化,实现集中、高效的采集波浪能,并将其转化成电能。
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漂浮式波浪能发电平台,包括:承载浮体,
所述承载浮体为V型结构浮体,所述承载浮体的V型开口端设有设备舱;
所述承载浮体远离所述设备舱的一端设有升波面,所述升波面为弧形的内凹面;
所述升波面上间隔分布有多个第一支架,两个所述第一支架之间通过第一支承轴连接有吸波浮体;
所述吸波浮体以所述第一支承轴的中心线为中心,在所述升波面(28)的弧形内凹面内往复运动;
所述吸波浮体靠近所述升波面的一端贯穿设有弧形凹槽,所述弧形凹槽内设有扇形转轮,所述扇形转轮与所述吸波浮体固定连接;
所述扇形转轮的圆心与圆弧连线的两端均探出所述吸波浮体,所述扇形转轮用于配合吸波浮体采集波浪能并转化为机械能;
所述扇形转轮通过能量传输机构与所述设备舱空腔内部的能量转换机构连接,所述能量转换机构用于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优选的,所述吸波浮体为翘尾式吸波浮体,
所述吸波浮体靠近所述升波面的一端为弧面型结构,并半浮于水中;
所述吸波浮体迎向波浪冲击方向的一端为向内凹陷的弧面型结构;
所述吸波浮体背向波浪冲击方向的一端为平面型结构,并位于水面之上;
所述吸波浮体靠近所述第一支架的两侧面均为扇形平面结构。
优选的,所述能量传输机构包括:牵引绳支架,
所述牵引绳支架设置在所述承载浮体的上平面,并位于所述吸波浮体和所述设备舱之间;
所述牵引绳支架上间隔设置有多组导向轮组;
所述导向轮组上间隔传动连接有第一牵引绳和第二牵引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龙波之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龙波之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8199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