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铁受电弓碳滑板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482931.1 | 申请日: | 2020-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5204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6 |
发明(设计)人: | 佟立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美尔森哈碳电碳(哈尔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35/532 | 分类号: | C04B35/532;C04B35/622;B60L5/2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阳光惠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3211 | 代理人: | 裴闪闪 |
地址: | 150025 黑龙江省哈尔***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铁受电弓碳 滑板 及其 制备 方法 | ||
一种高铁受电弓碳滑板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属于受电弓碳滑板及其制备领域。本发明为解决现有高铁受电弓碳滑板使用寿命短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一种高铁受电弓碳滑板按质量份数由石墨粉,沥青焦粉,沥青,碳化硅,改性二硫化钼制备而成;所述改性二硫化钼是经过造粒处理得到的二硫化钼。制备方法:步骤1、混料;步骤2、挤压成型;步骤3、焙烧处理。本发明滑板原料组成合理,配方科学,制备的高铁受电弓滑板耐磨性能优、导电性好、使用寿命长,可以较好地满足高铁受电弓碳滑板的各种要求,应用范围广。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受电弓碳滑板及其制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铁受电弓碳滑板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铁路的电气化和高速化是目前世界铁路运输发展的趋势。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铁路电气化建设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同时也对弓网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弓网系统是电气化列车运行的主要动力来源,它主要由接触网和受电弓两部分构成,接触网线大多采用纯铜或铜合金材料,而作为电力机车从接触网线导入电能的滑板材料,其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在受电弓滑板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其材料主要经历了纯金属滑板、粉末冶金滑板、纯碳滑板、浸金属碳滑板等发展过程。动车高速运行,碳滑板作为车身位置最高的零部件,难免会受到鸟类等异物撞击,掉块是常有的事,为了防止在以后的运行中缺口面积的增大,在动车组的日常维护中,高铁动车维护人员都要将缺口摩擦的及其平滑。由于在运行中与接触电网导线不断产生摩擦和冲击,所以这一部件是一种需要经常更换的消耗性部件,一般6万公里更换一次,年平均更换6次。每标准动车组车厢前后装备2台受电弓,每台受电弓上装有2根碳滑板。
我国铁路高速化发展较晚,在碳基滑板的研制及应用方面处于滞后状态。很长一段时间国内较高速铁路用电力机车受电弓滑板主要依赖进口,且价格昂贵。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力推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受电弓碳滑板行业研发进展较快,电气化铁路的不断发展势必会推动受电弓滑板材料的不断创新。而受电弓滑板的材料的更新和改善也会对铁路的运行带来更快的速度和更安全的保障,然后目前现有受电弓滑板仍然存在使用寿命短等难以克服的技术问题,制约受电弓碳滑板行业的发展,因此,亟需开发一种综合性能优异的受电弓碳基滑板。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现有高铁受电弓碳滑板使用寿命短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了一种高铁受电弓碳滑板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一种高铁受电弓碳滑板按质量份数由石墨粉10~15份,沥青焦粉70~75份,沥青22~28份,碳化硅5~11份,改性二硫化钼3~6份制备而成;所述改性二硫化钼是经过造粒处理得到的二硫化钼。
进一步限定,所述高铁受电弓碳滑板按质量份数由石墨粉14份,沥青焦粉75份,沥青28份,碳化硅8份,改性二硫化钼4份制备而成。
进一步限定,所述改性二硫化钼的造粒处理具体步骤为:向二硫化钼中加入酚醛树脂,然后再60~75℃的恒温条件下保温50min~70min,冷却后过筛,得到改性二硫化钼。
进一步限定,所述二硫化钼与酚醛树脂的质量比为100:(8~12)。
进一步限定,所述过筛是指过10~20目筛。
进一步限定,所述改性二硫化钼的平均粒径为16~20目。
进一步限定,所述改性二硫化钼的平均粒径为18目。
进一步限定,所述沥青焦粉的真密度>2.0g/cm3。
进一步限定,所述沥青焦粉的真密度为2.0g/cm3~2.1g/cm3。
进一步限定,所述石墨粉为鳞片石墨粉。
进一步限定,所述鳞片石墨粉的平均粒径为200~300目,碳含量≥99%,灰份≤1%。
进一步限定,所述碳化硅的平均粒径为200~300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美尔森哈碳电碳(哈尔滨)有限公司,未经美尔森哈碳电碳(哈尔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8293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