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溶洞回填方法及隧道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486035.2 | 申请日: | 2020-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1022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14 |
发明(设计)人: | 于明洋;王军;杨光;赵春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十四局集团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山东建筑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D9/00 | 分类号: | E21D9/00;E21D11/00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陈晓敏 |
地址: | 250014 山东省济南***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溶洞 回填 方法 隧道 施工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溶洞回填方法及隧道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溶洞内回填下部级配洞砟,并对回填的下部级配洞砟及溶洞内的塌落体和堆积体进行注浆加固;在回填的下部级配洞砟上施工第一加固板,并在第一加固板上施工混凝土基础结构;在混凝土基础结构两侧与溶洞洞壁之间分阶回填板间级配洞砟,并对板间级配洞砟进行注浆加固,相邻阶板间级配洞砟之间设置第二加固板,第二加固板一端搭接在混凝土基础结构上,另一端支撑住溶洞洞壁,本发明的回填方法成本低,经济性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隧道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溶洞回填方法及隧道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这里的陈述仅提供与本发明相关的背景技术,而不必然地构成现有技术。
目前,穿越山区岩溶地层的隧道工程越来越多,山区岩溶地层存在着巨型溶洞,这类溶洞体量巨大,动辄上百万立方空间,施工难度极大,对于巨型溶洞的处置,目前缺乏成熟的施工处置方法。
发明人发现,高山隧道巨型溶洞发育规模大,形态复杂,洞顶及洞壁稳定性差,溶洞底塌落堆积体厚度大,底部距隧道底部高差大,岩溶处理措施、施工期防护难度大,施工风险高。此外,已有的巨型溶洞回填处置多采用了大量混凝土工程等高成本施工材料或高难度技术工艺,溶洞处置不够经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溶洞回填方法,施工方便,经济性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溶洞回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溶洞内回填下部级配洞砟,并对回填的下部级配洞砟及溶洞内的塌落体和堆积体进行注浆加固;
在回填的下部级配洞砟上施工第一加固板,并在第一加固板上施工混凝土基础结构;
在混凝土基础结构两侧与溶洞洞壁之间分阶回填板间级配洞砟,并对板间级配洞砟进行注浆加固,相邻阶板间级配洞砟之间设置第二加固板,第二加固板一端搭接在混凝土基础结构上,另一端支撑住溶洞洞壁。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加固板的施工方法为:在下部级配洞砟上沿隧道纵向铺设多根型钢,在多个型钢上表面铺设钢筋网片,浇注混凝土后形成型钢混凝土板作为第一加固板。
进一步的,沿隧道纵向方向,所述混凝土基础结构分段施工,同一段混凝土基础结构沿竖直方向分层施工,相邻层的混凝土基础结构中,下层的混凝土基础结构沿隧道横向的宽度大于上层的混凝土基础结构沿隧道横向的宽度,形成用于与第二加固板搭接的台阶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混凝土基础结构内部设置有多层空心柱,相邻层空心柱之间设有混凝土隔板。
进一步的,所述混凝土基础结构沿隧道纵向间隔设定距离设置变形缝。
进一步的,在溶洞内设定区域的混凝土基础结构两侧施工挡墙,挡墙设置在第一加固板上,在挡墙和混凝土基础结构之间分阶回填板间级配洞砟,并在相邻阶板间级配洞砟之间设置第二加固板,在挡墙和溶洞的洞壁之间回填洞砟。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加固板采用钢筋混凝土板。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隧道施工方法,隧道施工至溶洞时,采用第一方面的方法对溶洞进行回填,形成隧道基础,在隧道基础上施工级配碎石层,级配碎石层上施工路基板,在路基板上施工边墙,边墙与溶洞洞壁之间回填洞砟,在边墙内侧施工隧道拱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溶洞内的隧道净空大于隧道其余部分的隧道净空,使得溶洞内隧道截面轮廓线与隧道其余部分的截面轮廓线具有设定距离。
进一步的,边墙与溶洞洞壁之间回填洞砟前,对溶洞的顶部洞壁沿隧道横向设定范围内采用锚网索喷复合加固技术进行加固。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十四局集团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山东建筑大学,未经中铁十四局集团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山东建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8603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