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活垃圾地下运输整序间隔智能控制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011486769.0 | 申请日: | 2020-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2376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9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州创之社通用技术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51/18 | 分类号: | B65G51/18;B65G51/06;B65F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1000 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活 垃圾 地下 运输 间隔 智能 控制 结构 | ||
本发明一种生活垃圾地下运输整序间隔智能控制结构公开了一种通过分隔转子对垃圾包裹体进行分隔,使得垃圾包裹体在传输管道内进行间隔输送的输送结构。以此保证运输的流畅性与运输速度,其特征在于所述合流管道的的一端为敞口,所述合流管道的另一端闭合,所述合流管道内置有限位环,所述限位环朝向合流管道敞口的一侧为斜坡,分隔转子可转动的置于合流管道内,且位于限位环和合流管道的另一端之间,步进电机置于合流管道的另一端上,所述步进电机的电机轴通过轴承延伸至合流管道内,所述步进电机的步进角为60°,分隔转子的一端和步进电机的电机轴相连接。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种生活垃圾地下运输整序间隔智能控制结构涉及一种生活垃圾地下智慧生态可循环回收系统中对垃圾包裹体进行整序间隔的输送结构,属于垃圾处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通过分隔转子对垃圾包裹体进行分隔,使得垃圾包裹体在传输管道内进行间隔输送的输送结构。
背景技术
城市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包括垃圾的收集、运输和转运三个部分,垃圾通过定点垃圾箱的方式进行分类收集后,再通过特定时间的垃圾运输车进行集中运输到垃圾处理站进行处理,而目前由于我国城市人口众多,每日垃圾的产生量和排放量巨大,导致垃圾收运系统负荷严重,每年都会在垃圾处理上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垃圾收运耗费的成本高,而且在收运过程中,垃圾清运车辆缺乏清洁管理意识,收运过程脏乱差,而现有采用气力抽吸式管道进行垃圾运输的方法,其运输抽吸力有限,只适合中短距离的垃圾输送,其在进行中长距离的运输时,所耗费的运营成本和维护成本过大,形成大范围的集成化输送管道的建设难度高。
申请人为解决上述问题设计的一种地下垃圾收运系统,包括泵站,小区垃圾投放单元,垃圾分类投放箱,小区垃圾输送管道,合流单元,合流管道等结构,而当多个小区内投放的垃圾或者垃圾包裹体在合流单元的合流管道内发生汇聚时,其会互相产生堆叠挤压,当合流完成后需要进行变窄的传输管道时容易其连接变径部位产生管道堵塞问题,或者是导致垃圾包裹体之间紧贴相邻大大影响后续管道输送的流程性。
发明内容
为了改善上述情况,本发明一种生活垃圾地下运输整序间隔智能控制结构提供了一种通过分隔转子对垃圾包裹体进行分隔,使得垃圾包裹体在传输管道内进行间隔输送的输送结构。以此保证运输的流畅性与运输速度。
本发明一种生活垃圾地下运输整序间隔智能控制结构是这样实现的:本发明一种生活垃圾地下运输整序间隔智能控制结构由合流管道、分隔转子、通孔、支管、步进电机、传输管道、轴承、增流螺旋桨、增流孔、挡网、限位环和导流柱组成,所述合流管道的的一端为敞口,所述合流管道的另一端闭合,所述合流管道内置有限位环,所述限位环朝向合流管道敞口的一侧为斜坡,分隔转子可转动的置于合流管道内,且位于限位环和合流管道的另一端之间,步进电机置于合流管道的另一端上,所述步进电机的电机轴通过轴承延伸至合流管道内,所述步进电机的步进角为60°,分隔转子的一端和步进电机的电机轴相连接,所述分隔转子的另一端置有导流柱,所述导流柱为锥形柱,所述分隔转子上等角度开有三个通孔,所述分隔转子上等角度开有三个增流孔,所述增流孔内置有增流螺旋桨,所述增流孔入口处置有挡网,所述通孔和增流孔相间隔,两个支管和合流管道的另一端相连接,且相连通,所述支管的另一端先水平延伸,再相互靠近,所述支管内径和通孔的孔径相同,传输管道和两个支管的另一端连接连通。
有益效果。
一、能够对合流管道内数量众多的垃圾和垃圾包裹体进行均匀分流输送,避免变径处产生堵塞。
二、能够使得垃圾包裹体在传输管道内进行间隔输送,保证相邻间的间距,以此保证运输的流畅性与运输速度。
三、能够在分流整序的同时对垃圾包裹体输送形成辅助增速,提高变径位置的输送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一种生活垃圾地下运输整序间隔智能控制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本发明一种生活垃圾地下运输整序间隔智能控制结构分隔转子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州创之社通用技术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徐州创之社通用技术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8676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气路多分离器制供氧系统
- 下一篇:程序安全管控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