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触控显示面板有效
申请号: | 202011487428.5 | 申请日: | 2020-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833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03 |
发明(设计)人: | 林源城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41 | 分类号: | G06F3/041;G06F3/044 |
代理公司: | 深圳紫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570 | 代理人: | 杜蕾 |
地址: | 430079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显示 面板 | ||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包括具有多个阵列分布的子像素的阵列基板、触控层以及驱动芯片,触控层包括多个阵列分布的触控电极和连接对应的触控电极的多条触控引线,其中,每一触控电极在所述阵列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子像素之间,每一触控引线连接对应的触控电极与驱动芯片,至少部分触控引线包括绕线部和直线部,绕线部靠近其对应的触控电极,直线部连接所述驱动芯片。将连接不同位置的触控电极的多条触控引线增设绕线设计,一方面使得远近端的触控通道的电阻达到相同或接近,改善触控信号的均匀性,另一方面,该绕线设计不会占用像素面积,对像素开口率不会造成影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触控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触控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柔性显示是未来极具竞争优势的显示技术。柔性显示技术的一大优点是具有可折叠性,可获得更大的显示区域而不会占据更大的空间。为了获得更好的折叠效果,模组在厚度设计上呈现越来越薄的趋势,而触控功能层也逐渐从外挂式走向内嵌式,将触控与显示集成,从而减薄整体模组厚度,更有利于未来折叠屏的发展。
由于内嵌式触控在面板尺寸较大或者为薄盖板柔性方案时,互电容触控方案由于尺寸变大,负载超过驱动芯片可驱动的范围,并且悬浮效果较差,因此可选择自电容触控方案做替代,但自电容触控功能与显示功能整合时,触控走线需在像素之间排布,其线宽受到限制,在线宽较小时远端电阻(距离驱动芯片较远的触控走线电阻)将远大于近端电阻(距离驱动芯片较近的触控走线电阻),因此近端和远端的负载将会呈现明显差异。
综上,现有的自电容触控结构需要作出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以解决现有的触控显示面板,自电容触控方案中,触控走线需要设置在相邻像素之间的间隙内,其线宽受到限制,在线宽较小时,远端电阻将远大于近端电阻,导致远端和近端的负载呈现明显差异,远端数据信号衰减,进而影响触控性能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包括具有多个阵列分布的子像素阵列基板、设置于所述阵列基板上的触控层以及驱动芯片;所述触控层包括多个阵列分布的触控电极和连接对应的所述触控电极的多条触控引线;其中,每一所述触控电极在所述阵列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子像素之间,每一所述触控引线连接对应的所述触控电极与所述驱动芯片,至少部分所述触控引线包括绕线部和直线部,所述绕线部靠近其对应的所述触控电极,所述直线部连接所述驱动芯片。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多个所述触控电极和多个所述触控引线同层设置。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多个所述触控电极和多个所述触控引线同层设置。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绕线部设置于与其对应的所述触控电极的一侧,且与其对应的所述触控电极平齐。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至少部分所述绕线部包括矩形起伏状的折线,所述矩形起伏状的折线与其对应的所述触控电极平齐。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绕线部还包括平行的多条分支走线,多条所述分支走线与所述矩形起伏状的折线相交以形成网格状的断线结构。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绕线部至少围绕与其对应的所述触控电极的一部分设置。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部分所述绕线部包括至少一圈绕线圈,所述绕线圈围绕所述触控电极,每一所述绕线圈的首端与其对应的所述触控电极连接,其尾端与其对应的所述直线部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绕线部还包括多条分支走线,多条所述分支走线与所述绕线圈相交形成网格状的断线结构。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每一所述触控电极与其对应的绕线部所占的区域面积之和与其他任一触控电极与其对应的绕线部所占的区域面积之和相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8742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