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再生塑料颗粒强度改性剂的制备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011489882.4 | 申请日: | 2020-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2518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9 |
发明(设计)人: | 王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界首市成铭塑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F255/02 | 分类号: | C08F255/02;C08F222/06;C08F212/08;C08F214/14;C08L101/00;C08L51/06;C08K5/57;C08K5/56 |
代理公司: | 合肥中博知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42 | 代理人: | 管秋香 |
地址: | 2365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再生 塑料颗粒 强度 改性 制备 工艺 | ||
本发明涉及塑料再生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再生塑料颗粒强度改性剂的制备工艺,包括:(1)将用于丙烯聚合的催化剂、活化剂、外给电子体和丙烯在常温条件下,于反应器内连续接触并发生聚合反应,得到丙烯预聚物,然后再加入丙烯,进行丙烯聚合反应得到新生态的聚丙烯颗粒;(2)向反应器内通入含有氯气的惰性气体,对新生态的聚丙烯颗粒进行活化处理,接着抽真空至反应器内绝压小于0.5KPa,然后向反应器内引入烯烃类单体,在70‑130℃的温度下进行共聚反应,然后将反应物干燥,得到所述的改性剂,将其与废旧塑料进行熔融混合改性处理,进而使得再生塑料颗粒的性能稳定,而且强度等综合性能大幅提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塑料再生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再生塑料颗粒强度改性剂的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塑料是以单体为原料,通过加聚或缩聚反应聚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其抗形变能力中等,介于纤维和橡胶之间,由合成树脂及填料、增塑剂、稳定剂、润滑剂、色料等添加剂制备而成。其中,合成树脂是由石油炼制的产品制成的,而石油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回收利用塑料可以节约石油资源;另外,由于塑料的无法自然降解,因此对环境造成较大伤害,现实中已经发生很多动物因误吞食塑料废弃品而失去生命的案例,因此,出于保护环境角度的考虑,实现塑料的再生利用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现有技术中,再生塑料普遍存在着强度低,韧性差,热氧稳定性差等缺点,并且由于塑料的大分子链上存在有叔碳原子,在存储、加工和日常使用的过程中,会受热、光和氧的作用而更加的容易发生老化降解,严重的影响制品的使用寿命,使得对其再利用的范围及领域有一定的限制作用。此外,由于废旧塑料的组分复杂,将其进行分离的工序复杂,经济上也不划算,而不同组分的废旧塑料相容性较差,界面结合较弱,严重的影响了二次制品的综合性能。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再生塑料颗粒强度改性剂的制备工艺,通过该改性剂的使用,提高再生塑料的强度,进而拓展再生塑料颗粒的应用范围和领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再生塑料颗粒强度改性剂的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将用于丙烯聚合的催化剂、活化剂、外给电子体和丙烯在常温条件下,于反应器内连续接触并发生聚合反应,得到丙烯预聚物,然后再加入丙烯,进行丙烯聚合反应得到新生态的聚丙烯颗粒;
(2)向反应器内通入含有氯气的惰性气体,对新生态的聚丙烯颗粒进行活化处理,接着抽真空至反应器内绝压小于0.5KPa,然后向反应器内引入烯烃类单体,在70-130℃的温度下进行共聚反应,然后将反应物干燥,得到所述的改性剂。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用于丙烯聚合的催化剂为齐格勒-纳塔固体催化剂。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活化剂为铝的烷机化合物,优选为三乙基铝,三异丁基铝、三正己基铝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外给电子体选自甲基环己基二甲氧基硅烷、二异丙基二甲氧基硅烷或二异丁基二甲氧基硅烷中的至少一种。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步骤(2)中,活化处理时,所述含氯气的惰性气体中,氯气的流量为步骤(1)中丙烯总流量的1%-8%,优选为1%-5%。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步骤(2)中,活化处理时,通入含有氯气的惰性气体使反应器内的压力为10-30KPa。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步骤(2)中,所述活化处理的温度为70-90℃,优选的,活化处理的时间为1-6h。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烯烃类单体选自马来酸酐、苯乙烯、氯丙烯、醋酸乙烯酯、丙烯酸、丙烯酸甲酯、丙烯酸羟乙酯等。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步骤(2)中,所述共聚反应的时间为1-5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界首市成铭塑业有限公司,未经界首市成铭塑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8988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