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红外透过率透明尼龙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489942.2 | 申请日: | 2020-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7440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30 |
发明(设计)人: | 杨冬;李东阵;袁会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辰东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G69/02 | 分类号: | C08G69/02;C08G69/04;C08K5/20;C08K5/527;C08K5/3435;C08K3/34;C08L77/00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张艳美;邹敏敏 |
地址: | 5113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红外 透过 透明 尼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红外透过率透明尼龙及其制备方法,制备原料包括以质量百分数计的如下组分:50‑80%组分A、5‑25%组分B、5‑25%组分C、0.01‑2%催化剂、0.01‑1%第一助剂和0.01‑1.2%第二助剂,其中,组分A为脂肪族含支链的长链二元胺和脂肪族长链二元酸按摩尔比1:1制备而成的预聚物,组分B为对位芳香族二元胺和芳香族二元酸按摩尔比1:1制备而成的预聚物,所述组分C为内酰胺类化合物,催化剂选自次磷酸盐、二氧化钛和五氧化二钒中的至少一种,第一助剂包括抗氧剂和辅助抗氧剂,第二助剂包括成核剂。其中成核剂有助形成细致均匀晶体结构,提高红外透过率,抗氧剂提高抗紫外老化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分子材料尼龙合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红外透过率透明尼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透明尼龙是一类具有非晶态结构或微晶结构的特种聚酰胺,比常规的透明材料如聚碳酸酯P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苯乙烯PS等具有更高的机械强度、热稳定性、优异的耐腐蚀性、耐刮伤性和耐应力龟裂性等,不仅可用于饮料和食品包装,还可用作精密仪器、仪表、医药化工的包装材料,生产防潮、消震的软垫及发泡板材等,具有良好的拉伸强度、耐冲击强度、刚性、耐磨性、耐化学性、表面硬度等性能。
现有透明尼龙因芳香族单体的存在,制备过程中的聚合温度高,易变色,合成过程较复杂,加工工艺也要求苛刻,其在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时难度较高,现有的透明尼龙产品的红外透过率较低,难以满足对红外透过率要求较高的工业应用需求。
因此,亟需提供一种具有较高红外透过率和抗紫外线性能的透明尼龙,满足对红外透过率要求较高的工业应用需求,且加工性能优异,可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高红外透过率透明尼龙,具有较高红外透过率和抗紫外线性能,且加工性能优异,可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高红外透过率透明尼龙的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透明尼龙具有较高红外透过率和抗紫外线性能,且加工性能优异,可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红外透过率透明尼龙,制备原料包括以质量百分数计的如下组分:
其中,组分A为脂肪族含支链的长链二元胺和脂肪族长链二元酸按摩尔比 1:1制备而成的预聚物,组分B为对位芳香族二元胺和芳香族二元酸按摩尔比 1:1制备而成的预聚物,组分C为内酰胺类化合物,催化剂选自次磷酸盐、二氧化钛和五氧化二钒中的至少一种,第一助剂包括抗氧剂和辅助抗氧剂,第二助剂包括成核剂。
与现有技术相比,预聚物A属于脂肪族透明聚酰胺,预聚物B属于芳香族透明聚酰胺,由于预聚物B中苯环的存在破坏了透明尼龙的大分子链的规整性,且预聚物A结合预聚物B的稳定苯环结构引入透明尼龙的分子链中,可有效提高产品的稳定性,成核剂有助于进一步形成细致而均匀的晶体结构,从而提高了透明尼龙产品的红外透过率,抗氧剂和辅助抗氧剂提高了产品的抗氧化性能,从而提高了产品的抗紫外线性能,延长透明尼龙的使用寿命,提高透明尼龙的耐用性。
较佳地,本发明的高红外透过率透明尼龙,以质量百分数计,组分A的含量可为但不限于50%、55%、60%、65%、70%、75%、80%,组分B的含量可为但不限于5%、10%、15%、20%、25%,组分C的含量可为但不限于5%、10%、 15%、20%、25%,催化剂的含量可为但不限于0.01%、0.4%、0.8%、1.2%、1.4%、 1.6%、1.8%、2.0%,第一助剂的含量可为但不限于0.01%、0.2%、0.4%、0.6%、 0.8%、1%,第二助剂的含量可为但不限于0.01%、0.2%、0.4%、0.6%、0.8%、1%、1.2%。
较佳地,本发明的内酰胺类化合物包括己内酰胺和十二内酰胺中的至少一种。
较佳地,本发明的脂肪族含支链的长链二元胺为三甲基六亚甲基二胺或二甲基戊二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辰东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广州辰东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8994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环保型丁腈橡胶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惯性增强浮置楼板结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