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生物分类培养器在审
申请号: | 202011490211.X | 申请日: | 2020-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4497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1 |
发明(设计)人: | 吴千里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千里 |
主分类号: | C12M1/00 | 分类号: | C12M1/00;C12M1/12;C12M1/04;A61L2/10;A61L2/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340***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生物 分类 培养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生物分类培养器,包括箱体,横板,所述横板横向设置在所述箱体内腔的中部,第一固定槽,所述第一固定槽设置在所述箱体内腔前侧壁和所述竖板前侧壁上所述弹簧的内侧;第二固定槽,所述第二固定槽设置在所述箱体内腔后侧壁上,螺纹柱,所述螺纹柱螺纹连接在所述螺纹套内,本发明涉及微生物培养技术领域。该微生物分类培养器,通过箱体内第一培养室内的第一固定槽和第二固定槽,可以放置不同的培养皿进行培养,通过第一固定槽和第二固定槽两侧两户作用的弹簧可以对不同种类的培养器皿进行固定,通过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可以对液体培养基进行放置和固定,便于适配不同大小的液体培养基,提高了该装置的适用范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培养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微生物分类培养器。
背景技术
微生物培养,是指借助人工配制的培养基和人为创造的培养条件,使某些微生物快速生长繁殖,称为微生物培养,微生物培养可分为纯培养和混合培养,前者是指对已纯化的单一菌种进行培养和利用,后者是指对混合菌种或自然样品中的微生物进行培养,然后根据培养基上所生长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可在一定程度上估算土壤中微生物的多样性与数量。
现有的微生物培养通常是将微生物样本放入培养皿内,单单在培养皿内的微生物样本的存活率较低,无法及时的补充水分,或是及时的输入经过无菌处理的氧气,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必要条件,现有的微生物培养器内只能放入单个培养皿,使用范围较小。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微生物分类培养器,解决了单单在培养皿内的微生物样本的存活率较低,无法及时的补充水分,或是及时的输入经过无菌处理的氧气,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必要条件,现有的微生物培养器内只能放入单个培养皿,使用范围较小的问题。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微生物分类培养器,包括箱体,横板,所述横板横向设置在所述箱体内腔的中部,所述横板将所述箱体的内腔上下两个独立的空间,所述箱体内腔的上部空间为第一培养室,所述箱体内腔的下部空间为第二培养室;竖板,所述竖板竖向设置在所述横板上表面的中部且位于所述第一培养室内腔;弹簧,所述弹簧横向设置在所述箱体的内侧壁和所述竖板的前后侧壁上且位于所述第一培养室内;第一固定槽,所述第一固定槽设置在所述箱体内腔前侧壁和所述竖板前侧壁上所述弹簧的内侧;第二固定槽,所述第二固定槽设置在所述箱体内腔后侧壁侧壁和所述竖板后侧壁上所述弹簧的内侧;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竖向设置在所述横板下表面的前后侧与所述箱体内腔的底端之间;第一支撑架,所述第一支撑架横向设置在所述箱体内腔的前侧壁和所述支撑板的后侧壁上且位于所述第二培养室内;固定架,所述固定架横向设置在所述支撑板的前侧壁和所述箱体内腔的前侧壁上且位于所述第二培养室内螺纹块,所述螺纹块设置在所述固定架的前侧壁上;螺纹杆,所述螺纹杆横向螺纹连接在所述螺纹块内;第二支撑架,所述第二支撑架横向设置在所述螺纹杆的前侧;螺纹套,所述螺纹套可滑动地竖向设置在所述箱体内腔的上表面且位于所述第二培养室内第一支撑架和所述第二支撑架的下方;螺纹柱,所述螺纹柱螺纹连接在所述螺纹套内,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横向设置在所述螺纹柱的顶端;加热器,所述加热器设置在所述箱体内腔的前侧壁且位于所述第一培养室内。
进一步地,所述箱体内腔的顶端且位于所述第一培养室内设置有一紫外线杀菌灯,所述横板的下表面设置且位于所述第二培养室内设置有多个照射杀菌灯。
进一步地,所述箱体上表面的后侧设置有一保护箱,所述保护箱内腔设置有一制氧机,所述制氧机的输出口连通有一延伸至所述第一培养室和所述第二培养室内的输氧管。
进一步地,所述箱体上表面的前侧设置有一液体箱,所述液体箱的底部开设有一延伸至所述第二培养室内腔上部后端的出液管,所述出液管的下方连通有多个软管,所述软管的下方设置有朝向所述第一支撑架的出液头。
进一步地,所述出液管设置设置有一泵机,所述出液管上且位于所述泵机的下端设置有一控制阀,所述输氧管与所述出液管上均设置有细菌过滤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千里,未经吴千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9021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