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溶胶型导电聚酯纤维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491831.5 | 申请日: | 2020-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8195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03 |
发明(设计)人: | 范云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江精美峰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6M15/37 | 分类号: | D06M15/37;D06M15/15;D06M11/28;D06M13/123;D06M11/38;D06M101/32 |
代理公司: | 苏州吴韵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64 | 代理人: | 朱亮 |
地址: | 215228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溶胶 导电 聚酯纤维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溶胶型导电聚酯纤维,所述聚酯纤维包括聚酯纤维本体和附着与纤维本体外侧的溶胶层,以及溶胶层外侧和内部孔隙中的导电层。本发明提供溶胶型导电聚酯纤维,克服聚酯纤维的表面极性,采用丝胶整理涤纶织物,掺Fe3+量对其抗静电性/导电性能有所提高,这是因为丝胶掺Fe3+整理到织物上,Fe3+进入丝胶网络里,再通过接枝聚吡咯到丝胶网络膜中导电粒子数增加,导电性能提高,通过附着凝胶层的方式,永久性接枝导电材料,并保持纤维本身的力学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功能型纤维,具体涉及一种溶胶型聚酯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功能性纤维是通过纺丝及后加工等方法赋予普通纤维各种附加功能,如抗菌、抗紫外线、抗静电、抗电磁福射、阻燃、吸湿等功能。如今将殊作业场所与日常生活中对服装及纺织品抗静电的要求越来越高,导电纤维作为消除静电、减少静电危害,实现静电防护的重要材料之一,目前已成为世界功能纤维材料的研究热点。人类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开始了对导电纤维的开发工作。
导电纤维是通过电子传导和电晕放电达到消除静电目的的功能性纤维。通常是指在标准化态下(20℃、65%相对湿度)比电阻在108Ω·cm下的纤维。导电纤维具有优昆的导电性,其纺织产品主要具有抗静电功能和防福射功能,因此导电纤维在电子业、电力、广电、IT、电信、民航、医药及精密仪器等领域应用广泛。
自上世纪工业革命来,科技的发展使人类的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生活更加便利,然而在科技带来福音的同时,也为人类生活带来了隐患。随着计算机、电子通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人类生活和工作环境中的电磁福射日趋严重,由此产生的电磁波干扰对电子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转和人类的生理健康都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日本帝人公司、德国BASF公司纷纷开发出了使用碳黑作为导电物质的有机导电纤维,这类型的导电纤维采用导电碳黑混合于纤维的皮层,使得碳黑涂覆于纤维表面。此后普通合成纤维为基体,通过物理、化学等方法在纤维表面涂敷金属、碳、导电高分子等导电物质的方法相继出现。
在关注碳黑作为导电物质的同时,关于导电聚合物的研究也在进行,1977年美国科学家A.F.Heeger发现聚乙炔 经掺杂 后具有明显的导电能力,之后关于聚乙炔 、聚苯胺、聚吡咯 、聚噻吩等导电聚合物的研究也有了迅速的发展。这一类型导电纤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由于导电聚合物主链为共轭 结构,这导致了纤维加工成型困难,并且热稳定性差,此外聚合单体存在毒性,合成工艺复杂,目前仍未得到广泛应用。
发明内容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溶胶型导电聚酯纤维,克服聚酯纤维的表面极性,通过附着凝胶层的方式,永久性接枝导电材料,并保持纤维本身的力学性能。
技术方案:一种溶胶型导电聚酯纤维,所述聚酯纤维包括聚酯纤维本体和附着与纤维本体外侧的溶胶层,以及溶胶层外侧和内部孔隙中的导电层。
一种溶胶型导电聚酯纤维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聚酯纤维的前处理:将聚酯纤维进行碱减量处理,得到碱减量处理的聚酯纤维;
S2.溶胶溶液的制备:将一定浓度的FeCl3溶液和丝胶溶液进行混合,得到含Fe3+的丝胶溶液;
S3.丝胶涤纶纤维的制备:将步骤S1处理过的聚酯纤维加入至步骤S2制备的含有Fe3+的丝胶溶液中,然后加入戊二醛溶液,得到丝胶接枝改性的聚酯纤维;
S4.改性聚酯纤维前处理:将聚酯纤维置于水蒸气中进行吸湿处理,然后在恒温恒湿条件下静置,待下一步处理;
S5.导电型溶胶聚酯纤维的制备:将步骤S4制备的改性聚酯纤维置于吡咯蒸汽中进行聚合反应,得到导电溶胶型聚酯纤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江精美峰实业有限公司,未经吴江精美峰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9183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智能婴儿监护系统及方法
- 下一篇:跨链交互方法、装置、系统和电子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