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多档位角度调节汽车座椅靠背锁在审
申请号: | 202011494948.9 | 申请日: | 2020-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0664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6 |
发明(设计)人: | 姚国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姚国强 |
主分类号: | B60N2/22 | 分类号: | B60N2/22 |
代理公司: | 温州瓯越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211 | 代理人: | 程安 |
地址: | 2470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档位 角度 调节 汽车座椅 靠背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多档位角度调节汽车座椅靠背锁,包括上盖、下盖,上下盖之间设有安装区域,位于安装区域内设有棘爪、棘爪联动柱、复位扭簧,其特征在于,所述棘爪设有若干组可与座椅锁钩联动的档位卡口,所述档位卡口分布于棘爪一侧且从棘爪与棘爪联动柱铰接端朝向另一端依次排列,上下盖都设有锁眼,所述棘爪相对于设置档位卡口另一端联动有传动板,所述传动板联动有拉索组件,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提供一种可多档位角度调节汽车座椅靠背锁,提升汽车座椅的舒适性,体积小,重量轻,安装空间小,且符合汽车轻量化概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靠背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多档位角度调节汽车座椅靠背锁。
背景技术
对于汽车座椅,我国于2007年2月起实施的法规GB15083-2006及GB9167-2006中涉及到防止汽车碰撞过程中行李厢内的移动行李对成员伤害及安全带强度的规定。规定针对多数车辆后排座椅靠背及其头枕构成行李箱部分和三点式安全带给予相应规范,目的在于防止座椅在汽车碰撞过程中受到移动行李冲击时与座椅靠背失效、安全带失效从而造成对成员的伤害。
现有的汽车座椅除位于驾驶区域的前排座椅可进行多角度调节,后排座椅是无法进行角度调节的,并且前排座椅实现多角度调节主要依靠调角器,其靠背锁也并不能单独实现该功能,大多只有一档锁止功能,无法在使用中进行角度调节,无法满足上述对汽车后排座椅的要求以及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故针对靠背锁进行改进以便于使得后排汽车座椅可实现多角度调节是有必要的。
且传统的靠背锁中,棘爪直接受到来自于汽车座椅锁钩、复位扭簧、拉索组件三者的力,长时间使用后,棘爪易产生断裂、形变等不良情况,缩短棘爪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多档位角度调节汽车座椅靠背锁,提升汽车座椅的舒适性,体积小,重量轻,安装空间小,且符合汽车轻量化概念。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多档位角度调节汽车座椅靠背锁,包括上盖及与上盖可拆卸连接的下盖,所述上盖与下盖之间设有安装区域,位于安装区域内设有棘爪,所述棘爪一端铰接有棘爪联动柱,所述棘爪联动柱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上、下盖,所述棘爪联动柱套设有复位扭簧,其特征在于,所述棘爪设有若干组可与座椅锁钩联动的档位卡口,所述档位卡口分布于棘爪一侧且从棘爪与棘爪联动柱铰接端朝向另一端依次排列,所述上盖与下盖都设有一端开口的锁眼,所述锁眼从开口端处沿档位卡口排列分布点构成的曲线依次延伸至棘爪与棘爪联动柱的铰接端,所述棘爪相对于设置档位卡口另一端联动有传动板,所述传动板联动有拉索组件,所述拉索组件通过传动板驱动棘爪进行解锁。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相比较现有技术,通过改善棘爪结构,并结合靠背锁整体结构、尺寸等合理分配档位卡口,则可实现汽车后排座椅的角度调节,一方面提升汽车座椅的舒适性,更具人性化,为司乘人员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其中档位卡口可设置三档或者两档,其中每个卡口分别对应汽车座椅可调节的一个角度,当不同的档位卡口与座椅锁钩进行工作联动时,则汽车座椅所对应的角度不一致,可实现汽车后座椅的角度调节,从而提高座椅座椅舒适性,并且在实现多档角度可调的尽量缩小整体结构尺寸,进而减小靠背锁整体重量与缩小整体体积,一方面符合汽车轻量化概念,另一方面,减小靠背锁安装占用空间,促使靠背锁的使用范围更大;进一步在棘爪与拉索组件之间设置传动板,一方面可提升拉索组件与棘爪两者之间的传动稳定性,另一方面,相比较现有技术中,传动板进行力的转换,分担一部分来自拉索组件的力,减小棘爪直接受力,保护棘爪,延长棘爪使用寿命。
上述的一种可多档位角度调节汽车座椅靠背锁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棘爪靠近棘爪联动柱一端设有第一驱动点,所述第一驱动点设有可与复位扭簧一端抵触联动的复位联动槽,所述复位扭簧相对于与第一驱动点联动的另一端与上盖抵触联动,所述棘爪靠近传动板一侧的中部设有第二驱动点,所述第二驱动点与传动板联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姚国强,未经姚国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9494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虾青素酯纳米复合物颗粒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多通道快速接头